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民主黨在1828年由第七任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創建,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成立於1848年,班傑明·富蘭克林·哈利特為首任主席。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湯瑪斯·傑佛遜於1792年創立的民主共和黨,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政黨。
民主黨在建立之初主要為保障美國農業發展。因此民主黨在19世紀中期通過法案強制驅逐印第安人,發動美墨戰爭,獲得大量土地以供農耕。在美國內戰中則支持奴隸制以維護成型的農業體制。
20世紀初,民主黨支持維護工人權利,創建了聯邦儲備系統,並通過了反壟斷法。自從1932年以來,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推行新政並稱之為美國的自由主義,成為了之後民主黨的主要政策走向。逐漸將民主黨根基由銀行和商人向工農傾斜。
新政一直到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及越戰導致在民主黨內部引發了對國外軍事干預的立場及國內政策嚴重分歧,這種分歧導致之後民主黨失去執政地位,但民主黨維持對國會兩院的控制權直至至1995年。
比爾·柯林頓1993年上台後,由於共和黨1995年起控制國會兩院,民主黨轉走溫和中間路線,吸引不少中產及受過高等教育的選民。
2009年巴拉克·歐巴馬領導民主黨重新上台後,民主黨加強其自由派和進步主義路線,強調對少數族群的支持(包括非裔、拉美裔少數族裔及LGBT族群),但同時失去不少白人藍領階層的支持,導致2017年再度成為在野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4%B8%BB%E5%85%9A_(%E7%BE%8E%E5%9B%BD)
2017/06/05
美國歷任總統
1 喬治·華盛頓 (George Washington) 開國總統(1789~1797年)。
2 約翰·亞當斯 (John Adams) 聯邦黨 1797年-1801年
民主共和黨
3 托瑪斯·傑弗遜 (Thomas Jefferson) 民主共和黨 1801年-1809年
4 詹姆斯·麥迪遜 (James Madison) 民主共和黨 1809年-1817年
5 詹姆斯·門羅 (James Monroe) 民主共和黨 1817年-1825年
6 約翰·昆西·亞當斯 (John Quincy Adams) 民主共和黨 1825年-1829年 (父親是第二任美國總統)
民主黨 (迄今共15位)
7 安德魯·傑克遜 (Adrew Jackson) 民主黨 1829年-1837年
8 馬丁·范布倫 (Martin Van Buren) 民主黨 1837年-1841年
11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James Knox Polk) 民主黨 1845年-1849年
14 福蘭克林·皮爾斯 (Franklin Pierce) 民主黨 1853年-1857年
15 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Buchanan) 民主黨 1857年-1861年
17 安德魯·詹森 (Andrew Johnson) 民主黨 1865年-1869年
22 格羅弗·克利夫蘭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民主黨 1885年-1889年
24 格羅弗·克利夫蘭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民主黨 1893年-1897年
28 伍德羅·威爾遜 (Woodrow Wilson) 民主黨 1913年-1921年
32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民主黨1933年-1945年
33 哈利·S·杜魯門 (Harry S. Truman) 民主黨 1945年-1953年
35 約翰·F·甘迺迪 (John F. Kennedy) 民主黨 1961年-1963年任內被暗殺
36 林登·詹森 (Lyndon Johnson) 民主黨 1963年-1969年
39 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 民主黨 1977年-1981年
42 比爾·柯林頓 (Bill Clinton) 民主黨 1993年-2001年
44 巴拉克·海珊·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 Jr.)民主黨 2009年1月20日—2013年1月20日
輝格黨
9 威廉·亨利·哈里森 (William Henry Harrison) 輝格黨 1841年
10 約翰·泰勒 (John Tyler) 輝格黨 1841年-1845年
12 扎卡里·泰勒 (Zachary Taylor) 輝格黨 1849年-1850年
13 米勒德·菲爾莫爾 (Millard Fillmore) 輝格黨 1850年-1853年
共和黨 (迄今共19位)
16 亞伯拉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 共和黨 1861年-1865年
18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Ulysses Simpson Grant) 共和黨 1869年-1877年
19 拉瑟福德·B·海斯 (Rutherford B. Hays) 共和黨 1877年-1881年
20 詹姆斯·加菲爾德 (James Garfield) 共和黨 1881年
21 切斯特·A·阿瑟 (Chester A. Arthur) 共和黨 1881年-1885年
23 班傑明·哈里森 (Benjemin Harrison) 共和黨 1889年-1893年
25 威廉·麥金萊 (William McKinley) 共和黨 1897年-1901年
26 西奧多·羅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共和黨 1901年-1909年
27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William Howard Taft) 共和黨 1909年-1913年
29 沃倫·G·哈定 (Warren G. Harding) 共和黨 1921年-1923年
30 卡爾文·柯立芝 (Calvin Coolidge) 共和黨 1923年-1929年
31 赫伯特·胡佛 (Herbert Hoover) 共和黨 1929年-1933年
34 德懷特·D·艾森豪 (Dwight D. Eisenhower) 共和黨 1953年-1961年
37 理察·尼克森 (Richard Nixon) 共和黨 1969年-1974年
38 傑拉爾德·福特 (Gerald Ford) 共和黨 1974年-1977年
40 羅納德·里根 (Ronald Reagan) 共和黨 1981年-1989年
41 喬治·H·W·布希 (George H.W. Bush) 共和黨 1989年-1993年
43 喬治·W·布希 (小布希)(George W. Bush) 共和黨 (2000_2008) (父親曾任第41任美國總統。)
45 唐納·川普 (Donald Trump) 共和黨 (2017年-今)
2 約翰·亞當斯 (John Adams) 聯邦黨 1797年-1801年
民主共和黨
3 托瑪斯·傑弗遜 (Thomas Jefferson) 民主共和黨 1801年-1809年
4 詹姆斯·麥迪遜 (James Madison) 民主共和黨 1809年-1817年
5 詹姆斯·門羅 (James Monroe) 民主共和黨 1817年-1825年
6 約翰·昆西·亞當斯 (John Quincy Adams) 民主共和黨 1825年-1829年 (父親是第二任美國總統)
民主黨 (迄今共15位)
7 安德魯·傑克遜 (Adrew Jackson) 民主黨 1829年-1837年
8 馬丁·范布倫 (Martin Van Buren) 民主黨 1837年-1841年
11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James Knox Polk) 民主黨 1845年-1849年
14 福蘭克林·皮爾斯 (Franklin Pierce) 民主黨 1853年-1857年
15 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Buchanan) 民主黨 1857年-1861年
17 安德魯·詹森 (Andrew Johnson) 民主黨 1865年-1869年
22 格羅弗·克利夫蘭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民主黨 1885年-1889年
24 格羅弗·克利夫蘭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民主黨 1893年-1897年
28 伍德羅·威爾遜 (Woodrow Wilson) 民主黨 1913年-1921年
32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民主黨1933年-1945年
33 哈利·S·杜魯門 (Harry S. Truman) 民主黨 1945年-1953年
35 約翰·F·甘迺迪 (John F. Kennedy) 民主黨 1961年-1963年任內被暗殺
36 林登·詹森 (Lyndon Johnson) 民主黨 1963年-1969年
39 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 民主黨 1977年-1981年
42 比爾·柯林頓 (Bill Clinton) 民主黨 1993年-2001年
44 巴拉克·海珊·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 Jr.)民主黨 2009年1月20日—2013年1月20日
輝格黨
9 威廉·亨利·哈里森 (William Henry Harrison) 輝格黨 1841年
10 約翰·泰勒 (John Tyler) 輝格黨 1841年-1845年
12 扎卡里·泰勒 (Zachary Taylor) 輝格黨 1849年-1850年
13 米勒德·菲爾莫爾 (Millard Fillmore) 輝格黨 1850年-1853年
共和黨 (迄今共19位)
16 亞伯拉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 共和黨 1861年-1865年
18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Ulysses Simpson Grant) 共和黨 1869年-1877年
19 拉瑟福德·B·海斯 (Rutherford B. Hays) 共和黨 1877年-1881年
20 詹姆斯·加菲爾德 (James Garfield) 共和黨 1881年
21 切斯特·A·阿瑟 (Chester A. Arthur) 共和黨 1881年-1885年
23 班傑明·哈里森 (Benjemin Harrison) 共和黨 1889年-1893年
25 威廉·麥金萊 (William McKinley) 共和黨 1897年-1901年
26 西奧多·羅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共和黨 1901年-1909年
27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William Howard Taft) 共和黨 1909年-1913年
29 沃倫·G·哈定 (Warren G. Harding) 共和黨 1921年-1923年
30 卡爾文·柯立芝 (Calvin Coolidge) 共和黨 1923年-1929年
31 赫伯特·胡佛 (Herbert Hoover) 共和黨 1929年-1933年
34 德懷特·D·艾森豪 (Dwight D. Eisenhower) 共和黨 1953年-1961年
37 理察·尼克森 (Richard Nixon) 共和黨 1969年-1974年
38 傑拉爾德·福特 (Gerald Ford) 共和黨 1974年-1977年
40 羅納德·里根 (Ronald Reagan) 共和黨 1981年-1989年
41 喬治·H·W·布希 (George H.W. Bush) 共和黨 1989年-1993年
43 喬治·W·布希 (小布希)(George W. Bush) 共和黨 (2000_2008) (父親曾任第41任美國總統。)
45 唐納·川普 (Donald Trump) 共和黨 (2017年-今)
2016/03/01
猜成語:數學謎題
數學老師出的迷語,把語文老師氣傻了!
數學老師給語文老師出的數字謎,數位都可以變成謎語來猜了。數學開啟賣萌路,數學界沸騰了,宇宙沸騰了
謎題:0000
謎底:四大皆空
======================
謎題:0+0=0
謎底:一無所獲
======================
謎題:0+0=1
謎底:無中生有
======================
謎題:1×1=1
謎底:一成不變
======================
謎題:1的n次方
謎底:始終如一
======================
謎題:1:1
謎底:不相上下
======================
謎題:1/2
謎底:一分為二
======================
謎題:1+2+3
謎底:接二連三
======================
謎題:3.4
謎底:不三不四
======================
謎題:33.22
謎底:三三兩兩
======================
謎題:2/2
謎底:合二為一
======================
謎題:20÷3
謎底:陸續不斷
======================
謎題:1=365
謎底:度日如年
======================
謎題:9寸加1寸
謎底:得寸進尺
======================
謎題:1÷100
謎底:百裡挑一
======================
謎題:333,555
謎底:三五成群
======================
謎題:5,10
謎底:一五一十
======================
謎題:1,2,3,4,5
謎底:屈指可數
======================
謎題:1,2,3,4,5,6,0,9
謎底:七零八落
======================
謎題:1,2,4,6,7,8,9,10
謎底:隔三差五
======================
謎題:2,3,4,5,6,7,8,9
謎底:缺衣少食
======================
謎題:7/8
謎底:七上八下
======================
謎題:2,4,6,8
謎底:無獨有偶
======================
謎題:4,3
謎底:顛三倒四
======================
哪個學校的數學老師,這麼有智慧,語文老師已哭暈!
數學老師給語文老師出的數字謎,數位都可以變成謎語來猜了。數學開啟賣萌路,數學界沸騰了,宇宙沸騰了
謎題:0000
謎底:四大皆空
======================
謎題:0+0=0
謎底:一無所獲
======================
謎題:0+0=1
謎底:無中生有
======================
謎題:1×1=1
謎底:一成不變
======================
謎題:1的n次方
謎底:始終如一
======================
謎題:1:1
謎底:不相上下
======================
謎題:1/2
謎底:一分為二
======================
謎題:1+2+3
謎底:接二連三
======================
謎題:3.4
謎底:不三不四
======================
謎題:33.22
謎底:三三兩兩
======================
謎題:2/2
謎底:合二為一
======================
謎題:20÷3
謎底:陸續不斷
======================
謎題:1=365
謎底:度日如年
======================
謎題:9寸加1寸
謎底:得寸進尺
======================
謎題:1÷100
謎底:百裡挑一
======================
謎題:333,555
謎底:三五成群
======================
謎題:5,10
謎底:一五一十
======================
謎題:1,2,3,4,5
謎底:屈指可數
======================
謎題:1,2,3,4,5,6,0,9
謎底:七零八落
======================
謎題:1,2,4,6,7,8,9,10
謎底:隔三差五
======================
謎題:2,3,4,5,6,7,8,9
謎底:缺衣少食
======================
謎題:7/8
謎底:七上八下
======================
謎題:2,4,6,8
謎底:無獨有偶
======================
謎題:4,3
謎底:顛三倒四
======================
哪個學校的數學老師,這麼有智慧,語文老師已哭暈!
2016/02/19
給文青們的台灣自由行規劃
走透透版 (台灣本島22天)
有聽人說整體環島路線據說需要2周,但我這樣一排下來覺得還是得花上20-30天,才能盡收各縣市精華。建議行程如下:
第一日:桃園機場 > 桃園慈湖
第二日:新竹關西
第三日:苗栗三義
第四日:彰化
第五日:南投埔里、南投清境農場
第六日:南投清境農場 > 南投日月潭 > 台中市逢甲夜市
第七日:台中 (高美濕地、宮原眼科) > 嘉義
第八日:嘉義阿里山 > 台南
第九日:台南 (安平古堡、赤崁樓、孔廟) > 高雄
第十日:高雄 (西子灣、旗津) > 墾丁 (鵝鑾鼻)
第十一日:墾丁 > 台東
第十二日:台東 (花東縱谷、鐵花村) > 花蓮
第十三日:花蓮 (太魯閣、天祥、玉里、伯朗大道、紅葉溫泉) > 宜蘭
第十四日:宜蘭 (福山植物園、松羅湖、礁溪溫泉)> 九份
第十五日:九份 > 平溪 > 基隆北海岸
第十六日:新北市新店區烏來 (內洞森林國家公園、烏來老街、溫泉)
第十七日:台北市城中區 (中山堂、總統府、新公園、北門、郵政總局)、萬華區 (龍山寺、剝皮寮、西門町)
第十八日:台北市士林區(士林官邸、故宮、圓山大飯店)、中山區 (大稻埕、當代藝術館)
第十九日:北投區 (陽明山硫磺谷、北投文物館、少帥禪園、溫泉)
第二十日:淡水 (淡水老街、紅毛城、真理大學、淡江中學)
第二十一日:台北市中正區 (中正紀念堂、東門、永康街)、信義區 (101、四四南村、信義誠品)、大安區 (松菸誠品、國父紀念館)
第二十二日:台北市購物 > 桃園機場
離島行程
澎湖:2-3天
金門:2-3天
馬祖:2-3天
綠島:2-3天
蘭嶼:2-3天
重點體驗版 (台灣本島11天)
大部分來台旅遊的朋友多是5~10天,若要快速環島,我覺得還是得花上個11天才比較值得。否則還不如只待東半部或西半部,南半部或北半部,才不致於走馬看花,沒玩到精髓。建議行程如下:
第一日:桃園機場 > 桃園慈湖 > 清境農場
第二日:南投清境農場 > 南投日月潭
第三日:南投日月潭 > 雲林阿里山 > 台南
第四日:台南 (安平古堡、赤崁樓) > 高雄 > 墾丁
第五日:墾丁 (鵝鑾鼻) > 台東
第六日:台東 (花東縱谷、鐵花村)> 花蓮 (太魯閣、天祥)
第七日:花蓮 > 九份 > 平溪 (火車站、天燈)
第八日:台北市城中區 (中山堂、總統府、新公園、北門、郵政總局)、大同區 (大稻埕)、萬華區 (龍山寺、西門町)
第九日:台北市士林區 (士林官邸、故宮)、北投區 (北投文物館、少帥禪園、溫泉)
第十日:台北市中正區 (中正紀念堂、東門)、信義區 (101、四四南村、信義誠品)、大安區 (松菸誠品、國父紀念館)
第十一日:桃園機場
2016/02/07
台北一日遊:大稻埕篇
因為住在台北市南區末端,平常並不會專程到大稻埕,但是外地友人遊台時,一定會首推大稻埕一遊並親自帶他們導覽。
必訪原因:
重要景點:
大稻埕除了逛老建築之外,主要就是大啖街邊小吃了,記得空腹前往,減少美食的遺珠之憾!
玩法:建議從南京西路底的貴德街逛起,
路線:貴德街> 大稻埕碼頭 > 迪化街 > 延平北路 > 重慶北路
以下列出幾家必訪美食:
波麗露西餐廳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青年男女相親熱門場所,代表你高大上
http://www.bolero.com.tw/index1.htm
必訪原因:
- 台北市首富的發祥地!來看看人家怎麼發跡的。
- 台北最多百年老店的集散地!茶葉、糕點...伴手禮一次購足
重要景點:
- 貴德街(茶街)
- 大稻埕碼頭
- 霞海城隍廟
- 迪化街南北貨老街
- 延平北路
- 南京圓環&寧夏夜市
- 靜修女中
大稻埕除了逛老建築之外,主要就是大啖街邊小吃了,記得空腹前往,減少美食的遺珠之憾!
玩法:建議從南京西路底的貴德街逛起,
路線:貴德街> 大稻埕碼頭 > 迪化街 > 延平北路 > 重慶北路
以下列出幾家必訪美食:
波麗露西餐廳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青年男女相親熱門場所,代表你高大上
http://www.bolero.com.tw/index1.htm
佳興魚丸店
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210巷21號,就在大稻埕公園的旁邊。
02-2553-6470
江記華隆
肉鬆與豬肉紙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311號
02-2552-8327
李亭香餅店
李亭香綠豆糕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309號
02-2557-8716
姊妹脆皮車輪餅
迪化街永樂市場外
古早味綠豆露、杏仁露
永樂市場外的老店
綠豆露,就是綠豆、紅豆下方墊了一片洋菜,現在很少吃到口感有點硬脆的洋菜製品
迪化街永樂市場外,萊爾富對面
民樂旗魚米粉
台北市民樂街3號(大稻埕 永樂市場旁)
(持續更新中...)
(持續更新中...)
2015/09/19
美國心理學名教授揭示男女配對的真相!
以下是這幾天在兩岸網上大量轉發的文章,深覺得適合本網誌讀者,所以引用轉貼至此:<br />
該實驗出自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經濟學家Dan Ariely的《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其結果很有趣,也在我們的生活中尤為常見。
Part 1.
實驗人員找來100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男女各半。然后制作了100張卡片,卡片上寫了從1到100總共一百個數字。
單數的50張卡片給男生,雙數的50張卡片給女生。但他們并不知道卡片上寫的是什么數字。
工作人員將卡片拆封,然后貼在該大學生的背后。
實驗規則:
1. 男女共100人,男的單數編號,女的雙數。
2. 編號為1~100,但他們不知道數字最大的是100,最小的是1。
3. 編號貼在背后,自己只能看見別人的編號。
4. 大家可以說任何話,但不能把對方的編號告訴對方。
5. 實驗要求:大家去找一個異性配對,只要兩人加起來的數字越大,得到的獎品越高,獎金歸他們所有。
6. 配對時間有限。
大家猜猜會怎么著?
這個實驗設置很簡單,就是要男女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異性,爭取能湊到最大的總和。
實驗是有獎金的,獎金金額為編號總和翻10倍。比如,83號男生找到了74號女生配對,那么兩人可以獲得(83+74)*10=1570美元的獎金。但如果2號女生找到了3號男生配對,那么兩人只能拿到50美元了。
Part 2.
實驗開始:
由于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背后的數字,因此首先就是觀察別人,很快分數高的男生和女生很快被大家找出來了。
例如,99號男生和100號女生。
這兩人身邊圍了一大群人,大家都想說服他們和自己配成一對。
“來跟我一起嘛!我會給你幸福的!”
“我們簡直天作之合啊!”
是的,有些人天生就自帶“女神”/“男神”光環……誰都想和最好的“女神”/“男神”配對。
但人類的一夫一妻制決定了,人不可能同時和N個人配對,因此他們(高分者)變得非常挑剔,他們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分數具體是多少,但他們知道一定是比普通人的要高。
為什么?看看圍在自己身邊的狂蜂浪蝶就知道了,從這些追求者們殷切的眼神中就能夠看出來。
自小是女神的人為什么被外界看起來更加“高貴冷艷傲慢”,是因為從小到大她們都有太多亂七八糟的浪蜂浪蝶撲過來了。追求者太多,哪有時間去一一好口相向?只能高冷艷一點把不合格的拒之門外才是最佳策略。
那些碰壁的追求者迫于無奈只能退而求其次,原本給自己的目標是一定要找90+的人配對,慢慢的發現80+也可以了,甚至70+或者60+也湊合著過了。
但那些數字太小的人就很悲催了,他們到處碰壁,到處被拒,被嫌棄。
據一位學生事后表示,在參加了這場游戲之后,他對人生的理解都有了不同……因為他在短短幾小時里就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他們背后的數字太小了(基本都是個位數),要找一個愿意配對的人簡直是難上加難。
最后他們想出來的辦法無外乎兩條路:
一個是大家自己找個差不多的湊合湊合算了,比如5 號和6 號倆人配成一對,雖然獎金只有110美元,那也好過沒有。
二是和對方商量,如果你愿意和我配對,那么拿到獎金的時候就不是對半分,我愿意給你更多,比如三七分或四六分等等,或者事后再請你吃飯,雖然請客吃飯花的錢肯定多過獎金數額,但是找不到人配對實在是太沒面子了。
(這個在現實中就有交易婚姻:交易條件包括房子、財產、其他物質不等、代際婚姻、假婚姻等)
經過了漫長的配對過程,眼看時間就要到了,還有少數人沒有成功配對,這些人沒辦法了,只能趕緊的草草找人完成任務。因為單身一人的話是拿不到獎金的……
最后的倒數階段,沒有配對的都胡亂找了個人。當然也有堅持不配對,單身結束游戲的大學生。
實驗結束。
Part 3.
心理學家發現,絕大多數人的配對對象其背后的數字都非常接近自己的數字,換言之中國古人說的“門當戶對”還是很有道理的。
比如55號男生,他的對象有80%的可能性是50-60之間的女生,倆人數字相差20以上的情況非常罕見。
你們猜100號的女生的配對對象是誰?
好玩的是,100號女生的配對對象竟然不是99號男,也不是97 或95,竟然是73號男生,兩人相差了27!為什么會相差這么多?
原來100 號女生被眾多的追求者沖昏了頭,她采取的策略是“捂盤惜售”(因為她并不知道100是最大值,也不知道自己就是100號),她還在等待更大數字的男人,等到大家都配對完畢,她終于開始慌了。于是她在剩下的男生里找了一個數字最大的,就是那位73號幸運兒。她最后也嘗試過去找90+的男生,但是人家都已經有女伴了,讓他們拋棄現有的女伴跟她配對并不現實,何況已經配對了他們不會為了這點錢而損自己名聲。
從中我們還可以總結出很多經驗:
1、因為人太多地方太小,你并不可能跑去看每個人背后的數字。(空間,圈子,地域限制)
2、你只要看誰邊上圍著的人多,誰就是數字較大的人,而那些身邊孤苦伶仃門可羅雀的人,肯定是數字小的,通過這個方法你可以立刻篩選出目標對象。(多數決擇,光環效應)
3、小數字的人追求大數字的人一般都很辛苦,因為要大數字的人接受小數字的人總不是那么甘心,因此追求方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但更大的可能是你再怎么努力,對方也不理你。(女神與屌絲)
這場心理學實驗完全就是人類戀愛行為的實驗簡化版。
Part 4.
我們每個人在遇到一個異性的時候,出于本能的就會開始評價對方的價值,這完全是下意識的。但人類的價值非常難評估,沒有誰會把數字貼在自己的背后,人們還往往會故意夸大自己的價值。至于夸大的手段、浮夸的工具各種各樣。
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也遠遠超過了100 個,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更加復雜的環境,這讓我們做出決定的難度成倍增加。正因為選擇的難度很大,因此人類進化出了一些很簡單的指標。比如,我們更傾向于基于別人的判斷來決定自己的判斷。
實驗讓我們知道:
如果愛情是一場精確的匹配游戲,最最重要的是你自身的價值有多高(即背后的數字大小),而你采取什么辦法去戀愛可能都是次要的。但和這個實驗有個很重要的不同就是:人類社會實在太復雜了,一個人的價值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體現出來的。而且我們很難去判別一個人的價值。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每個人眼中的價值標準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么多元的愛情。張生與崔鶯鶯,白瑞德與郝思嘉,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些故事代代傳頌,足以證實每個年代都有在世人看來“不可能”的愛情正在發生。
這里的世人是誰?就是那些“大多數人”。是你的鄰居三姑八姨婆九舅舅隔壁學校的同學,甚至是你的父母。
這個社會的風潮是由這些“大多數人”去決定的,所以當你看到社會的價值傾向時,你看到的就是大多數人的標準。但大多數人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嗎?他們也許都不自知該用什么樣的標準來對待愛情。
人云亦云是他們大多數人“發表意見”的最佳策略。對某些鄰居三姑八姨婆來說,婚姻就是一樁買賣,女人是有折舊率的,所以越早嫁出去越好;男人的選擇是對女人選擇租賃而非購買……
其實,作為理性的經濟人,這可能沒錯。婚姻本質就是一種利益交換,就像經濟學里所有東西都可以量化,用等額的貨幣來取代。但是我們都是有感情有弱點的動物。婚姻的神奇在于,這種利益交換有時候是不對等的,而讓它不對等的原因,是我們所說的變量。
這個變量叫“感情”。
一個教經濟學的老頭,曾經給學生說過愛情的經濟學:
“姑娘,有一天一個百萬富翁向你求婚,他愿意給你一切,這本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算一下,你以為自己賺了一百萬。但同時又有一個千萬富翁看上你了,那么你與百萬富翁結婚的機會成本就是一千萬。也就是說,如果你嫁給了百萬富翁,那么你會虧損九百萬。”
這是經濟學。
“我非常慶幸,我的太太經濟學沒有學好,那時候她非常漂亮我卻沒有錢,但她還是嫁給我了。”
這是愛情。
至于你,是被這些(經濟)思潮所裹挾,還是有自己的愛情觀,完全取決于你。
丹·艾瑞里(Dan Ariely)簡介經濟學家,來自世界著名大學(MIT)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年輕教授。他是目前行為經濟學和電子商務領域中十分活躍的國際知名學者。Dan Ariely於1991年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1994年在美國北加州大學獲得認知心理學碩士學位,兩年後在北加州大學獲得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1998 年,Dan Ariely在著名的杜克大學獲得了營銷學博士學位,同年,年輕的Dan Ariely取得了MIT的助理教授席位。他現為MIT斯隆管理學院的管理科學(Luis Alvarez Renta)講座教授。
著作:
該實驗出自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經濟學家Dan Ariely的《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其結果很有趣,也在我們的生活中尤為常見。
Part 1.
實驗人員找來100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男女各半。然后制作了100張卡片,卡片上寫了從1到100總共一百個數字。
單數的50張卡片給男生,雙數的50張卡片給女生。但他們并不知道卡片上寫的是什么數字。
工作人員將卡片拆封,然后貼在該大學生的背后。
實驗規則:
1. 男女共100人,男的單數編號,女的雙數。
2. 編號為1~100,但他們不知道數字最大的是100,最小的是1。
3. 編號貼在背后,自己只能看見別人的編號。
4. 大家可以說任何話,但不能把對方的編號告訴對方。
5. 實驗要求:大家去找一個異性配對,只要兩人加起來的數字越大,得到的獎品越高,獎金歸他們所有。
6. 配對時間有限。
大家猜猜會怎么著?
這個實驗設置很簡單,就是要男女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異性,爭取能湊到最大的總和。
實驗是有獎金的,獎金金額為編號總和翻10倍。比如,83號男生找到了74號女生配對,那么兩人可以獲得(83+74)*10=1570美元的獎金。但如果2號女生找到了3號男生配對,那么兩人只能拿到50美元了。
Part 2.
實驗開始:
由于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背后的數字,因此首先就是觀察別人,很快分數高的男生和女生很快被大家找出來了。
例如,99號男生和100號女生。
這兩人身邊圍了一大群人,大家都想說服他們和自己配成一對。
“來跟我一起嘛!我會給你幸福的!”
“我們簡直天作之合啊!”
是的,有些人天生就自帶“女神”/“男神”光環……誰都想和最好的“女神”/“男神”配對。
但人類的一夫一妻制決定了,人不可能同時和N個人配對,因此他們(高分者)變得非常挑剔,他們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分數具體是多少,但他們知道一定是比普通人的要高。
為什么?看看圍在自己身邊的狂蜂浪蝶就知道了,從這些追求者們殷切的眼神中就能夠看出來。
自小是女神的人為什么被外界看起來更加“高貴冷艷傲慢”,是因為從小到大她們都有太多亂七八糟的浪蜂浪蝶撲過來了。追求者太多,哪有時間去一一好口相向?只能高冷艷一點把不合格的拒之門外才是最佳策略。
那些碰壁的追求者迫于無奈只能退而求其次,原本給自己的目標是一定要找90+的人配對,慢慢的發現80+也可以了,甚至70+或者60+也湊合著過了。
但那些數字太小的人就很悲催了,他們到處碰壁,到處被拒,被嫌棄。
據一位學生事后表示,在參加了這場游戲之后,他對人生的理解都有了不同……因為他在短短幾小時里就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他們背后的數字太小了(基本都是個位數),要找一個愿意配對的人簡直是難上加難。
最后他們想出來的辦法無外乎兩條路:
一個是大家自己找個差不多的湊合湊合算了,比如5 號和6 號倆人配成一對,雖然獎金只有110美元,那也好過沒有。
二是和對方商量,如果你愿意和我配對,那么拿到獎金的時候就不是對半分,我愿意給你更多,比如三七分或四六分等等,或者事后再請你吃飯,雖然請客吃飯花的錢肯定多過獎金數額,但是找不到人配對實在是太沒面子了。
(這個在現實中就有交易婚姻:交易條件包括房子、財產、其他物質不等、代際婚姻、假婚姻等)
經過了漫長的配對過程,眼看時間就要到了,還有少數人沒有成功配對,這些人沒辦法了,只能趕緊的草草找人完成任務。因為單身一人的話是拿不到獎金的……
最后的倒數階段,沒有配對的都胡亂找了個人。當然也有堅持不配對,單身結束游戲的大學生。
實驗結束。
Part 3.
心理學家發現,絕大多數人的配對對象其背后的數字都非常接近自己的數字,換言之中國古人說的“門當戶對”還是很有道理的。
比如55號男生,他的對象有80%的可能性是50-60之間的女生,倆人數字相差20以上的情況非常罕見。
你們猜100號的女生的配對對象是誰?
好玩的是,100號女生的配對對象竟然不是99號男,也不是97 或95,竟然是73號男生,兩人相差了27!為什么會相差這么多?
原來100 號女生被眾多的追求者沖昏了頭,她采取的策略是“捂盤惜售”(因為她并不知道100是最大值,也不知道自己就是100號),她還在等待更大數字的男人,等到大家都配對完畢,她終于開始慌了。于是她在剩下的男生里找了一個數字最大的,就是那位73號幸運兒。她最后也嘗試過去找90+的男生,但是人家都已經有女伴了,讓他們拋棄現有的女伴跟她配對并不現實,何況已經配對了他們不會為了這點錢而損自己名聲。
從中我們還可以總結出很多經驗:
1、因為人太多地方太小,你并不可能跑去看每個人背后的數字。(空間,圈子,地域限制)
2、你只要看誰邊上圍著的人多,誰就是數字較大的人,而那些身邊孤苦伶仃門可羅雀的人,肯定是數字小的,通過這個方法你可以立刻篩選出目標對象。(多數決擇,光環效應)
3、小數字的人追求大數字的人一般都很辛苦,因為要大數字的人接受小數字的人總不是那么甘心,因此追求方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但更大的可能是你再怎么努力,對方也不理你。(女神與屌絲)
這場心理學實驗完全就是人類戀愛行為的實驗簡化版。
Part 4.
我們每個人在遇到一個異性的時候,出于本能的就會開始評價對方的價值,這完全是下意識的。但人類的價值非常難評估,沒有誰會把數字貼在自己的背后,人們還往往會故意夸大自己的價值。至于夸大的手段、浮夸的工具各種各樣。
我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也遠遠超過了100 個,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更加復雜的環境,這讓我們做出決定的難度成倍增加。正因為選擇的難度很大,因此人類進化出了一些很簡單的指標。比如,我們更傾向于基于別人的判斷來決定自己的判斷。
實驗讓我們知道:
如果愛情是一場精確的匹配游戲,最最重要的是你自身的價值有多高(即背后的數字大小),而你采取什么辦法去戀愛可能都是次要的。但和這個實驗有個很重要的不同就是:人類社會實在太復雜了,一個人的價值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體現出來的。而且我們很難去判別一個人的價值。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每個人眼中的價值標準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么多元的愛情。張生與崔鶯鶯,白瑞德與郝思嘉,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些故事代代傳頌,足以證實每個年代都有在世人看來“不可能”的愛情正在發生。
這里的世人是誰?就是那些“大多數人”。是你的鄰居三姑八姨婆九舅舅隔壁學校的同學,甚至是你的父母。
這個社會的風潮是由這些“大多數人”去決定的,所以當你看到社會的價值傾向時,你看到的就是大多數人的標準。但大多數人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嗎?他們也許都不自知該用什么樣的標準來對待愛情。
人云亦云是他們大多數人“發表意見”的最佳策略。對某些鄰居三姑八姨婆來說,婚姻就是一樁買賣,女人是有折舊率的,所以越早嫁出去越好;男人的選擇是對女人選擇租賃而非購買……
其實,作為理性的經濟人,這可能沒錯。婚姻本質就是一種利益交換,就像經濟學里所有東西都可以量化,用等額的貨幣來取代。但是我們都是有感情有弱點的動物。婚姻的神奇在于,這種利益交換有時候是不對等的,而讓它不對等的原因,是我們所說的變量。
這個變量叫“感情”。
一個教經濟學的老頭,曾經給學生說過愛情的經濟學:
“姑娘,有一天一個百萬富翁向你求婚,他愿意給你一切,這本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算一下,你以為自己賺了一百萬。但同時又有一個千萬富翁看上你了,那么你與百萬富翁結婚的機會成本就是一千萬。也就是說,如果你嫁給了百萬富翁,那么你會虧損九百萬。”
這是經濟學。
“我非常慶幸,我的太太經濟學沒有學好,那時候她非常漂亮我卻沒有錢,但她還是嫁給我了。”
這是愛情。
至于你,是被這些(經濟)思潮所裹挾,還是有自己的愛情觀,完全取決于你。
丹·艾瑞里(Dan Ariely)簡介經濟學家,來自世界著名大學(MIT)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年輕教授。他是目前行為經濟學和電子商務領域中十分活躍的國際知名學者。Dan Ariely於1991年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1994年在美國北加州大學獲得認知心理學碩士學位,兩年後在北加州大學獲得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1998 年,Dan Ariely在著名的杜克大學獲得了營銷學博士學位,同年,年輕的Dan Ariely取得了MIT的助理教授席位。他現為MIT斯隆管理學院的管理科學(Luis Alvarez Renta)講座教授。
著作:
2015/09/13
我要滾雪球
創業難,在台灣創業真難。
持續好幾個月面對微薄的利潤,
好在偶然間再度看到巴菲特的名言:
人生就像雪球,最重要的是找到濕漉漉的雪,以及夠長的山坡。
這句話如暮鼓晨鐘般地點醒我,創業看的是長期(永恆)的價值。
寫這篇的目的其是逼促自己找出原文,好深入了解也幫助自己心情緩和。
“Life is like a snowball. The important thing is finding wet snow and a really long hill. ”
― Warren Buffett
首先,以這句話直接應用的投資學來了解,在股票市場來說:
濕漉漉的雪 就是找到體質好的公司,然後等待,等到能以很低的成本買進 。
夠長的山坡 指的是時間,利用複利的公式,將雪球越滾越大。
巴菲特認為只有股票是獲利穩定的投資工具,他認為基金、貨幣、黃金都不是好的投資工具。
基金的風險與報酬無法控制,而黃金和貨幣不會生利息,只能靠買賣間的價差賺錢,因此不是好的投資工具。
將這個觀點應用在創業或是個人職涯發展上,
目前最擔憂的,不僅沒找到那一片長山坡,就連哪片雪才是濕的也想法紛亂。
好在最近合作夥伴浮現,幫我定位住在一個小範圍。
可以先看看自己和合作人身上究竟已承載了怎樣的濕雪。
接下來找個好方向 滾下去吧。
就是這麼靈機一轉,持續下去的自信,又稍微點燃了。
持續好幾個月面對微薄的利潤,
好在偶然間再度看到巴菲特的名言:
人生就像雪球,最重要的是找到濕漉漉的雪,以及夠長的山坡。
這句話如暮鼓晨鐘般地點醒我,創業看的是長期(永恆)的價值。
寫這篇的目的其是逼促自己找出原文,好深入了解也幫助自己心情緩和。
“Life is like a snowball. The important thing is finding wet snow and a really long hill. ”
― Warren Buffett
首先,以這句話直接應用的投資學來了解,在股票市場來說:
濕漉漉的雪 就是找到體質好的公司,然後等待,等到能以很低的成本買進 。
夠長的山坡 指的是時間,利用複利的公式,將雪球越滾越大。
巴菲特認為只有股票是獲利穩定的投資工具,他認為基金、貨幣、黃金都不是好的投資工具。
基金的風險與報酬無法控制,而黃金和貨幣不會生利息,只能靠買賣間的價差賺錢,因此不是好的投資工具。
將這個觀點應用在創業或是個人職涯發展上,
目前最擔憂的,不僅沒找到那一片長山坡,就連哪片雪才是濕的也想法紛亂。
好在最近合作夥伴浮現,幫我定位住在一個小範圍。
可以先看看自己和合作人身上究竟已承載了怎樣的濕雪。
接下來找個好方向 滾下去吧。
就是這麼靈機一轉,持續下去的自信,又稍微點燃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