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31

「在上海」電子商城 有賣獨家商品

【聯合報╱特派記者胡明揚/上海報導】 2011.10.31 02:26 am

 
在網上定製一套百年老店製的中山裝、買一雙回力牌球鞋……,「在上海」電子商城日前正式上線,包括上海牌手錶、錢萬隆醬油等180家上海老字號企業進駐。

據了解,「在上海」網上商城(www.sh.com.cn)覆蓋上海180家中華老字號企業的近千種產品。在該網上商城內,還將獨家銷售品牌廠商提供的限量特供款式。如上海手錶廠已提供獨家款型的手錶在網上銷售。同時,還將對老字號產品進行個性定製與二次包裝。例如成衣定製。網上也可以定做中山裝、襯衫。

「在上海」網上商城相關負責人表示, 部分商品只能在該網站買到,連實體店裡都沒有。同時,消費者在網站不僅能買到老字號產品,數碼產品等其他商品也會線上推出。據初步統計,目前網上商城共有4500多種商品進行銷售。

據了解,未來5年大陸電子商務交易額將保持年均20%以上的成長速度,然而,目前老字號產品網路行銷的程度還不夠深。上海國企產品的互聯網銷售份額遠低於社會零售業網路銷售份額的平均值。調查顯示,後者的市場份額約為5.7%,前者僅為3%不到。此次「在上海」網上商城推出後,將對老字號產品進行個性定制與二次包裝,並初步形成國有品牌、老字號產品「一站式」電子商務的解決方案。

【2011/10/31 聯合報】

「老」日本 機器人來幫忙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法新社東京29日電】 2011.10.30 02:35 pm

 
日益擁擠的世界正準備迎接全球第70億位公民,但日本卻面臨人口持續老化與萎縮的相反困擾,逼使他們必須尋求機器人的援手。

在高度老化的日本社會,老年人數逐漸逼近還在工作的納稅者,如何支應不斷膨脹的退休年金與健診費用,讓決策者傷透腦筋。但工程師說,科技可以協助緩和老化帶來的社會衝擊。

包括健康照護、汽車在內的眾多行業,如今都在發展能夠對老年人提供身體或精神上照應的機器人。

例如,Panasonic推出一款能夠轉換成輪椅的床,就是令人訝異的巧思。此外,還有一款機器人能為無法舉起手臂的老人,溫柔地清洗他們灰白的頭髮。

Panasonic機器人發展中心主任本田由紀夫說:「我們的概念是要為銀髮社會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不僅針對日本,也為全世界設想。」

日本人以長壽著稱,男性的平均壽命80歲,婦女更達86,百歲人瑞多到嚇人,世界最長壽人瑞頭銜落在日本,可說司空見慣。

不過,長期的低出生率意味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嬰兒潮已激遽逆轉。日本目前的人口有1億2770萬人,超過65歲的老人占23.2%。

上周發布的統計顯示,住在日本國內的日本公民人數已開始下降,是1975年開始統計以來首見。

根據全國人口與社會安全研究所的資料,日本人口到2055年時將減到8900萬人,而且每十人當中,就有四個人可以歸類為「老年人」。

分析師說,人口減少本身並不是問題,很多歐洲國家人口都比日本少,但在經濟、外交上照樣有出色的成就,就是很好的例證。

但是人口老化卻會帶來各式各樣的麻煩,最顯著的就是日本政府的財政壓力。

日本是全球債負最重的工業化國家之一,公共債務是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兩倍,20年來的經濟停滯讓日本政府承受極大的壓力,而退休者增多,意味社會安全的支出將更加龐大,壓得政府更透不過氣。

【2011/10/30 聯合晚報】

連崑崙 笑稱國父才是網購始祖


【經濟日報╱記者侯雅燕/專題報導】 2011.10.31 02:26 am

圖/經濟日報提供

拉手網共同創辦人暨台灣總經理連崑崙,從媒體界轉戰團購網的世界,為何會有這種轉變,他笑說,因為與拉手網創辦人之一的吳波是舊識,在吳波登高一呼下,就來到其麾下。

事實上,連崑崙當初還是整整想了一個星期,才做下決定的。

如今,在經營團購網站一年多來,連崑崙獲得不少體驗,他半開玩笑地說,其實《國父思想》中「人盡其才、貨暢其流、物盡其用、地盡其利」的理念,完全符合團購經營的基本元素,原來國父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即已融入團購思維,所以,國父可說是真正的全球團購始祖。

團購的消費模式,是讓消費者「先付費、後享受」,加上讓店家打對折銷售,使得連崑崙一開始對團購市場抱持懷疑的態度。

「不可能」成功是他對團購網站第一個想法。

就在吳波向他提起共同經營網站時,他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天天到餐廳報到,每去必坐吧檯,詢問每個店家說,若以一半價格賣給消費者願意嗎?

沒想到,所有店家都異口同聲回答「不願意」。連崑崙說,這市場調查不做還好,一做之後讓他的信心都差點崩潰了。

後來,連崑崙換了一種方式,跟店家說,若打折是一種行銷方法,可帶進更多顧客,這樣還願意嗎?所有店家一聽均表現有興趣的樣子。

連崑崙因此找回了信心,「要相信對店家、消費者好」讓他不再猶豫地跨進團購圈。

拉手網在2010年3月成立後,開啟連崑崙一年多的大陸漂泊之行,為協助拉手網在大陸各地設立分公司,他可是大江南北走透透,舉凡北京、上海、雲南等,他都踏遍。

談起大陸消費者的特性,連崑崙大讚他們敢於嘗鮮的勇氣,不過也有遇過「奧客」讓他們有理說不清。

連崑崙回想起有一次,大陸的消費者買了一盒鳳梨酥,沒多久以不滿意味道退還給拉手網並要求退費。

但業務員一看盒內六顆鳳梨酥只剩下一顆,詢問該名消費者,竟得到回應說,他們家五口人,每個人吃了都覺得不好吃,才要求退費。這時,網購業者也只能摸摸鼻子承受損失。

去年底回到台灣,連崑崙以多種行銷手法積極經營拉手網的品牌。例如,明星安心亞出唱片,拉手網合作舉辦簽唱會,利用安心亞的高人氣,拉抬網站的知名度。

最令人佩服的是,連崑崙帶領團購網站做公益回饋台灣,也為網站帶來好名聲。

連崑崙認為,團購網站不僅只有吃喝玩樂,他希望在這過程中還能幫助一些人,因此,他曾想捐款給辛苦的農民,沒想到卻引來不滿。

台灣的農民不高興地跟連崑崙說,他們並非乞丐,為何要伸手拿捐款。

連崑崙苦思後,換了一個方式幫助農民,讓拉手網成為幫助農產品銷售的通路,號召更多網友支持,這才真正幫助農民。

【2011/10/31 經濟日報】

拉手網 讓兩岸團購零匯差

【經濟日報╱記者侯雅燕/專題報導】 2011.10.31 02:26 am

 

大陸團購網龍頭拉手網共同創辦人暨台灣總經理連崑崙,突破兩岸金流問題,首創兩岸團購零匯差。
(聯合報系資料庫)
「MIT」產品將突破限制、從台灣走向對岸!大陸團購網龍頭拉手網共同創辦人暨台灣總經理連崑崙,他經過幾番努力,找尋到合作對象,終於突破兩岸金流問題,首創大陸網友在網站上購買到台灣本土產品,台灣廠商可收取「台幣」,享受零匯差。

拉手網在中國大陸突破重圍,成為團購網的第一大品牌,近日也向美國遞出IPO的申請;雖然與大陸相比,台灣市場小,基於兩岸特殊關係,加上因台灣網購商品單價、毛利高,去年底毅然在台灣成軍設立,由連崑崙擔任總經理。


品牌卡位 擴張三箭齊發

拉手網是台灣團購網的後發品牌,如何成功贏得團購網的卡位戰,對連崑崙而言是一大挑戰。

為了站穩台灣團購市場,並取得一席之地,連崑崙訂出三大發展策略:一、深耕本土市場;二、將「MIT」精品帶進大陸市場;三、跨入觀光旅遊市場。

「剛進入台灣團購市場確實很辛苦,如何取得消費者的信任是關鍵」連崑崙說,因台灣團購網品質參差不齊,引發客訴連連,如何讓消費者對拉手網的產品與服務信任,是第一步須做到的。

連崑崙並不會為協助店家賺取更多業績,而讓產品超賣,影響服務品質與消費者觀感。他反而會控制一定銷售數量,同時要求店家不能影響消費者權益,當店家產品與服務讓消費者滿意,才能引來更多的顧客上門。

連崑崙表示,在台灣消費者意識很高,一旦發生客訴,他會立即派公司的業務員親自到現場觀察,當發現確實是店家疏失時,就立即與店家進行溝通與要求改進。

除重視本土消費者權益之外,為幫助店家銷售,以及找尋台灣好的產品,拉手網成立不到一年時間,就在全台各地迅速展店,目前分別在台北、台中、高雄與桃園均設有分支機構。


顧客至上 打造優質店家

為了做到深耕台灣市場,拉手網的下一步重點在於「兩岸市場的拓展」。

過去,台灣商品賣往大陸,除非在大陸當地設立公司與店面,否則遇到金流與物流障礙,讓許多MIT商品無法銷往大陸,爭取內需市場。

如今,拉手網突破此障礙。連崑崙指出,拉手網已與某家台灣金控合作,台灣廠商透過拉手網將商品賣給大陸消費者,收取的是「新台幣」,不再是只能獲取人民幣或美金等。

據了解,此合作案通過兩岸主管機關的核可,將於11月中下旬對外正式公布。

由於鳳梨酥等糕點類是大陸人最愛,因此,拉手網首批向大陸推銷的商品會以糕點類為主,未來將逐漸擴大商品範圍。

台灣業者面臨物流問題,連崑崙說,將會協助台灣廠商通關、清關、送審與檢驗等,只要產品一進入大陸,即可享有拉手網在大陸完整的物流網絡。

團購網滿足的是消費者「吃、喝、玩、樂」的需求,在玩樂部分,拉手網找到觀光旅遊團購的商機,與旅行社合作,搶占兩岸旅遊市場。

強攻旅遊 限時限量促銷

連崑崙舉例指出,當台灣開放陸客自由行之後,很多大陸民眾不熟悉台灣真正好玩的景點、好吃的美食,拉手網提供套裝行程,同時協助解決旅遊交通等問題。

若台灣人前往上海、廣東自助旅遊,拉手網也提供同樣服務。

許多網站均有提供觀光旅遊等服務,如何做到區隔?連崑崙說,拉手網採用的是「限時限量」促銷手法,等於幫其他業者打先鋒、打品牌。近兩年,團購網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今年下半年大陸團購業者出現資金問題,裁員傳聞不斷,恐引發倒閉潮,台灣團購市場實際上也面臨同樣窘況。

連崑崙預言,今年年底將是台灣團購網淘汰賽,團購網在這兩年當中暴增,當「良璧」與「劣璧」的競爭後,即可逐漸發展出健康的市場。

【2011/10/31 經濟日報】

海峽兩岸文博會 交易估600億元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鄭秋霜/三十日廈門電】 2011.10.31 02:26 am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31日閉幕,由於今年此會首度與廈門圖書展會合辦,廈門方面估計將帶動整體交易額再創高峰達人民幣120億元(約新台幣600億元)。

此外,廈門方面也安排數十項文創相關計畫在展會期間簽約,這些來自各省與廈門簽約項目估計簽約總金額為人民幣184億元(約新台幣920億元)。

不過,參展台商表示,雖然廈門文博會參展實績一年比一年好,但不太明白這些龐大金額是如何估算出來。

第四屆文博會主題定調為「一脈相承創意未來」,企盼文博會能連結台灣與中國東南沿海的市場,進而發展成兩岸經濟市場,放眼無遠弗屆的全球市場。

今年台灣展位數約500個,包括法藍瓷、及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的琉園產品、故宮授權合作999純金箔黃金作品的禾禮公司、結合宗教與文化創意作品的「靜思書軒」等,以及新北市文化局、基隆觀光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雲林縣文化局及原住民族產業經濟發展協會等官方單位進駐,展現台灣各領域文創力。

法藍瓷總裁陳立恆指出,廈門文博會定位在「海峽兩岸」,而非單一城市,希望藉此平台促成兩岸文創產業交流及發展。

【2011/10/31 經濟日報】

韓正:上海 打造四大國際中心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林茂仁/上海三十日電】 2011.10.31 04:54 am

 
上海市長韓正30日參加第23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並發表專題演講指出,上海將不斷改革開放,打造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及航運等四個中心。

韓正對著台下約500名外資企業發表長篇大論,講了近一小時,細數上海過去30年創下的經濟成就,並將上海「十二五」規劃定下的發展目標一一說明,讓上午的會議因此延後半小時才結束。

韓正說,改革開放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以來,上海堅持改革的市場取向,始終把市場體系建設放在優先位置,圍繞培育、發展和繁榮大市場推進各項改革,成功實現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

韓正指出,改革開放以後,上海在中國第一個實行土地批租、有償轉讓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率先創設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開闢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之路;籌建中國第一家國家級期貨交易所。

韓正說,上海近20年累計投資人民幣1.5兆元(約新台幣7.2兆元),大力推進「三港三網」(海港、空港、信息港,軌交網、高速公路網、河道網),按照「十二五」規劃,2015年的海港目標是要成為亞洲規模最大、功能最強的港口之一。空港是全面確立上海的航空樞紐地位。信息港的目標是全面健全資訊化基礎設施的能力,打造成智慧城市。

韓正指出,到2015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額目標是1,000兆元(約新台幣4,800兆元),主要金融市場保持或進入世界同類市場前列,其中股票交易額和市值進入全球前三位,商品期貨交易量保持全球前兩位,債券市場餘額進入前三位,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量進入全球前五位。

韓正表示,上海要大力拓展市場流通規模,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商業中心、貨物流通中心、電子商務中心,到2015年上海地方進出口總額力爭突破5,400億美元,商品銷售總額突破人民幣8.7兆元(約新台幣41兆元),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2兆元(約新台幣5.7兆元)。

【2011/10/31 經濟日報】

陸最大民營書店 傳倒閉遭搬空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2011.10.31 02:26 am

 
中國大陸最大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近日傳出資金困難、高層集體辭職消息,北京多家門市的書籍被供貨商搬空以作抵押。

東方早報報導,「光合作用」面臨倒閉的傳言廣傳於大陸出版界,最早是由永正圖書公共編輯部主任張曉星在微博上披露。

「光合作用」總經理孫池證實此一消息,「高層確實辭職了,是我建議他們辭職的」。孫池說,之前有供應商來砸過辦公室,也鎖過大 門,已威脅到員工人身安全,所以讓他們(高層人員)辭職回家。

孫池說,目前「光合作用」資金的確有些困難,她正在香港跟投資方商談融資方案,希望外界能寬容一點時間。

她坦言,近三、四年來,房租、水電等成本急劇上漲,「光合作用」的銷售卻連續四年下滑,尤其今年下滑百分之四十。但她強調,員工工資從未拖欠。

北京亞運村圖書大廈總經理劉瑋分析,大陸消費者購書方式在改變,大城市白領更多選擇網購,因為折扣較低,再加上實體店面租金上漲,一般書店只能夾縫中求生存。

「光合作用」總部位於廈門,成立於一九九五年,主要經營圖書、咖啡、音樂等。全盛時期在北京共有十五家分店,全大陸卅家,是大陸民營書店的第一品牌。

【2011/10/31 聯合報】

明年起 中日韓互認學分學位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11.10.31 02:26 am

 
中國大陸、韓國與日本計劃從2012年起透過相互承認學分和學位的方式,加強三國學生交流等學術合作措施。

大陸教育部與日本教文部科學省、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韓國大學教育協議會昨天聯合選定並公布了有關參與「亞洲校園計畫」(Campus Asia)的十個教育單位。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昨天報導,去年五月舉行的韓中日高峰會議商定透過推動亞洲校園計畫,積極促進三國大學交流。

參與亞洲校園計畫的大陸大學將有復旦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學校。

日本則有神戶大學、立命館大學、九州大學、東京大學、東北大學、一橋大學、岡山大學、名古屋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參與。

韓國大學中,則有高麗大學、東西大學、釜山大學、成均館大學、首爾大學、浦項工大、韓國科學技術院、KDI國際政策研究生院將單獨或聯合與中國大陸、日本的大學進行交流。

報導指出,首爾大學國際研究生院、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東京大學國際公共政策大學院將聯合推進「BESETO」(北京-首爾-東京)」國際關係及公共政策學多數碩士學位項目。

參與教育項目的學生,在三國大學分別學習一年之後,畢業時,最多可以同時獲得三個碩士學位。

【2011/10/31 聯合報】

需三代無大學生 人大招生惹議

聯合報╱記者羅印冲/綜合報導】 2011.10.31 02:26 a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上周五公布針對農村子弟的「圓夢計畫」招生方案,獲推薦的考生可直接進入面試,無須參加筆試;考生資格除平時成績在全校前百分之十,還要家庭三代之內無大學生。這項要求引起大陸網友議論,有人力挺但也有人吐槽。

廣州日報報導,人民大學推出「圓夢計畫」,主要目的是選拔在縣和縣級以下地區學校就讀、學習成績優秀或具某方面潛能的應屆農村高中畢業生。但計畫中有關「三代無大學生」的規定,卻引起教育人士和網友議論,意外掀起論戰。

大陸啟德教育集團總裁李朱昨天受訪時指出,名校在招生時向偏遠地區的貧困家庭傾斜,這是出於追求社會公平,美國也有類似做法。但他認為,要求三代無大學生,確實有點過份,這種「一刀切」的方式值得商榷。

這項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網路議論。其中,質疑人大這項規定的人不在少數。

這些人認為,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個人的公平,應以考生個人的成績為標準,「不應扯上祖宗三代的歷史」,更不應該提到家庭出身。

不過,力挺這項規定的網友也高舉「教育公平」的旗幟。這派人認為,家裡有大學生當然不是壞事。

但是,讓三代沒出過大學生的家庭,優先出一個大學生,更是了不起的好事;社會需要這種「人為」地讓弱勢者得到優勢的做法,否則「窮者愈窮」的循環永遠無法被打破。

當然還有「觀望派」。這些人認為,有關規定是好的,但關鍵在實施;就像當年大陸高考(大學聯考)加分制度,防止成為權力階層進入名校的新途徑,是必要的考量。

【2011/10/31 聯合報】

「不開倒車」 毛澤東專車無後視鏡

【中央社╱香港31日電】 2011.10.31 10:52 am

 
已故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的座車近日在澳門展出,大陸媒體報導,在當時意識型態高漲下,這輛車沒有倒車鏡,喻意政治上「不開倒車」。

南方都市報今天報導,澳門國際汽車博覽會一連3日在澳門威尼斯度假村舉行,昨天閉幕。車展展出了毛澤東及其他已故領導人周恩來等的座車。

據報導,主辦單位在毛澤東的座車「吉斯115」旁介紹說,「該車沒有倒車鏡,主要是因為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意識形態要求『社會主義不能開倒車』,同時車輛乘坐級別非常高,使用時一般都有警衛車隊護駕,無需倒車所致。」

報導表示,毛澤東的座駕堅如坦克,是上世紀50年代由前蘇聯生產並送給中國5輛防彈車之一。

車重7.72噸,車身整體裝有厚約8公分的裝甲,車窗上安裝有8公分厚的防彈玻璃;該車可有效防止高射機槍、穿甲彈、地雷攻擊,有如坦克。

【2011/10/31 中央社】

美國會多肥貓 百萬富翁4成

中央社╱華盛頓30日專電】 2011.10.31 08:38 am

 
「占領華爾街」示威運動將矛頭指向紐約的銀行家。不過根據美國回應政治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46%的聯邦參、眾議員擁有過百萬資產,國會山莊充斥肥貓。

回應政治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Politics)根據2009年國會議員財產申報資料指出,在國會殿堂中,有244名議員非富則貴,其中138人為共和黨籍,106人為民主黨。共和黨眾議員伊薩(DarrellIssa)資產高達4億5100萬美元,排名第1;民主黨參議員凱瑞(John Kerry)名列第2,資產為2億9400萬美元。

美國國會議員們不僅財富傲人,還投資有道。報告指出,過半的參議員與4成眾議員申報資產增值;這與金融海嘯後,大多數美國民眾財富縮水,房屋成為負資產的慘狀截然不同。

美國的貧富懸殊加劇反應在資產增值稅的比例上:0.1%的極富階層繳交44%的資產增值稅;8成美國民眾只佔了增值稅的3%。

數字顯示,大多數美國民眾投資無方或已無能力投資,但肥貓們的身家不減,以錢滾錢,當中包括多數國會山莊的民意代表。

美國國會議員的身家還不僅如此,由於配偶的收入和不動產不必列入申報,所以這個數字不代表議員們實際的資產狀況。

美國總統歐巴馬計劃向年薪百萬高收入階層加稅,在國會遭到阻撓,如果通過增稅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國會的富豪們。「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卡門(Al Kamen)建議,「占領華爾街抗議人士如果真想對富豪們開刀,向國會山莊進攻即可。」

在美國各大城市進行多星期的「占領」運動,國會兩黨反應冷淡,歐巴馬除了了解示威者的憤怒與沮喪外,也不願過度介入。國會山莊驚人的財富或許說明美國政治和金錢長期的糾纏關係,即使具高度理想主義的示威也無法短期內改變金權結構。

共和黨籍眾院多數黨領袖康托爾(Eric Cantor)說,「美國的立國基礎建立在機會均等,不是結果的平等。」他並抨擊示威為一群烏合之眾。

不過,當財富的流動明顯流向上層階級,只會加深美國民眾的不安與憤怒。

【2011/10/31 中央社】

布蘭森專欄/賈伯斯啟示錄 勇於不同

【經濟日報╱編譯劉利貞】 2011.10.31 04:21 am

 
賈伯斯去世後,許多評論家都想知道,多年來獲利與創新都領先業界的蘋果公司,在失去他之後如何維持這般榮景。

今年8月賈伯斯因病辭去執行長一職,但他對蘋果仍有深刻的影響力。蘋果創新的產品,從個人電腦到iPod、iPhone,改變了全世界溝通及娛樂的方式。隨著他辭世,許多人對蘋果的未來發展產生疑慮。

這些疑慮讓我開始思索關於領導力的議題,以及想創辦優質企業是否有一條可依循的正確道路。比較我成立維京與賈伯斯創辦蘋果的經驗或許有助於釐清這些問題,我們都在過去半世紀中開創出自己的事業,但方法大不相同。

賈伯斯對人與科技應如何互動的想法,成為他一心追求的願景,讓他創造出極度執著於採用創新科技來設計產品的企業文化。在1977年賈伯斯與他的團隊製造出蘋果電腦(Apple II)前,電腦的用途僅限於相關業界,這項發明也全然改變了電腦領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

蘋果2001年推出iPod和iTunes,引領了音樂產業的革命,稍晚推出的iPhone與iPad,更催生整個應用程式開發產業。蘋果能夠成為全球最受尊崇的品牌之一,是奠基於賈伯斯對於設計出卓越產品的熱情

而我和我的朋友創辦維京時,採取了非常不一樣途徑,我們願景並非來自於對產品的構想,而是在於希望提供的服務。從我們與客戶的持續互動,形塑了維京的企業文化。我們致力提升對顧客的服務及員工的參與程度,希望能提供一種價值感,並讓我們所做的事情都帶有樂趣。所以維京能夠橫跨許多不同的產業、擁有上百種業務。

賈伯斯用專制的方法、由上而下治理公司。但我向來認為,委任別人任務是一種藝術。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找出最有潛力的人、給予他們發揮的自由,鼓勵他們去讓公司壯大。維京唱片成立時,我將自己的辦公室設在船屋上。因為我相信,當公司成員無法時時連繫到我時,將迫使他們自己做主,他們的領導技巧將因此改善、並建立起自信心,有助於強化我們的事業。

那麼賈伯斯和我為何能透過如此不同的途徑創辦成功的企業呢?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都在追尋自己的熱情,十分享受且相信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熱愛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更容易受到鼓舞、能夠更加努力並堅持更久。若最終達成了令你驕傲的成就,你的工作夥伴與客戶也會感受到。對賈伯斯來說也是如此,因此雖然我們的風格差異甚大,他仍是我最欣賞的創業家。

回顧賈伯斯的一生,他從未失去對他所創立的公司的熱愛。即使1985年被趕出蘋果,他把精力轉而投注在皮克斯工作室(Pixar),也同樣獲得驚人的成果,從此改變了電腦動畫產業。1997年返回蘋果後,他帶領蘋果邁向新的巔峰,即便抱病也堅守崗位。而對我來說,我將維京當作此生最大的冒險,充滿挑戰、興奮與創意,就算無法獲利,我還是會創辦這家公司。

追尋自己的願景有時必須忽略他人的警告或嘲笑。我成立維京航空和維京藍航空(Virgin Blue)時,曾做出太多與產業分析師、管理大師意見相左的決定,有時甚至是我極為親近的人。

人們時常無法明白賈伯斯與他的團隊對產品的設想,以致產品才發表股價就下跌,因為股東和「專家們」確信蘋果的方向錯了。本月iPhone 4S的預購量創下空前新高,再次證實了這點。

當你追求自己的創業願景時,不要在意遇到挫折,無須理會他人的批評。專注追尋你的熱情;承認自己也有不擅長的事情,學會交付給其他人,或設法解決(賈伯斯也會雇用專家改善公共關係,他與對手IBM、微軟的結盟眾所週知);當事情出錯,也不要氣餒。這是一趟需要勇氣與信念的冒險之旅。

終其一生,賈伯斯激勵了所有與他共事的人「Think different」。這句話我銘記在心。他是創業家的象徵,而你也可以。

(作者Richard Branson是維京集團創辦人)

【2011/10/31 經濟日報】

「占領華爾街」群眾 窩帳篷喝熱湯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 2011.10.31 04:21 am
美國紐約29日飄起罕見的10月暴風雪,一名「占領華爾街」抗議者離開大雪覆蓋的帳篷避雪。
(路透)
美國東岸29日飄起罕見的10月暴風雪,讓「占領華爾街」抗爭群眾窩在紐約和華盛頓營區,面對他們第一場冬季試煉。

這場風雪同時也測試紐約「占領華爾街」抗議人士的決心。

抗議民眾頂著強風雨雪,睡在大雪覆蓋的帳棚內。他們在祖科蒂公園聚集至今已6周。

紐約市消防局基於安全考量,28日沒收抗議民眾用來取暖、使用電腦和廚房的發電機,但仍破例讓民眾在公園內使用帳篷。

身穿黃色雨衣雨褲、32歲的麥可比(Sam McBee)說:「我想感謝紐約市警局。他們讓我們可以在這裡紮營,使用睡袋;如果你到亞特蘭大、奧克蘭,你無法使用這些東西,在這裡我們可以。」

一名女孩手持的標語寫著:「雪,下雪又如何?我還有更重要的國家問題要擔心呢。」

設立於祖科蒂公園的廚房,也忙碌地為直發抖的駐紮抗爭群眾送上熱騰騰的湯和飲品。

【2011/10/31 聯合報】

史上最久!象媽媽懷孕2年生下baby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2011.10.30 03:27 pm
大象媽媽Azizah與大象寶寶。
圖/擷取自每日郵報

人懷胎9個多月會生下baby,你知道大象懷孕周期要多久嗎?根據每日郵報報導,英國ZSL Whipsnade動物園,有一隻母象在懷孕2年後,這個月終於生下了它的第三個小象,創下英國動物園史以後最長的大象懷孕周期記錄。

大象懷孕周期是哺乳動物中最長的,一般周期是22個月,這隻大象媽媽Azizah卻經歷了700天,比一般懷孕時間多了84天,才生下它的第三個小孩,這隻男寶寶生下來時僅有104公斤,是ZSL Whipsnade 動物園體重最輕的大象Baby。原本飼養員還擔心矮小的小象,可能無法喝到媽媽的奶,但它很快的學會了踮起腳尖喝奶。

小象的誕生讓動物園充滿了歡樂的氣息,它仿佛成了動物明星,大象們紛紛「上門」包圍著它,開心的撫摸它,遊客也多了起來,好奇這隻躲在媽媽肚子裡2年的小象,到底有多麼可愛。

【2011/10/30 聯合新聞網】

米蘭空中森林 居所庭園融合一體

【Upaper╱中央社】 2011.10.31 04:21 am

高聳於義大利米蘭天際線的兩座「空中森林公寓」。
(摘自每日郵報)
高聳於義大利米蘭天際線的兩座「空中森林公寓」,將居所和庭園巧妙融合成一體,居住在內就彷彿置身叢林裡。所有植物都經設計師精挑細選,以栽種在不同樓層和不同方位,所以不論是在露台或是室內,都有一片綠意。

倫敦「每日郵報」報導,這2座興建中的27層樓公寓,高度分別為111公尺及79公尺,將栽種730顆樹、5000顆灌木及1萬1000株地被植物,種植面積相當於1公頃的森林。

不論是在露台或是室內,都有一片綠意。
(摘自每日郵報)
這兩座名為「垂直森林」的公寓正在興建中,也栽種盆栽以便日後將植物移植到空中森林。垂直森林預計明年底落成,住戶人數將等於傳統城市面積5萬平方公尺的居民人數。公寓屆時也將成為昆蟲、鳥類及動物的棲息地。

公寓售價依樓層高度及面積而有不同,低樓層80平方公尺(約26坪)的公寓,售價為56萬英鎊(新台幣2700萬元);可以俯瞰米蘭市全景,面積200平方公尺(約65坪)的頂樓,要價則高達170萬英鎊(新台幣8194萬元)

波里工作室總監布魯洛現年35歲,他在2006年設計完成後,就開始管理這項建案。

布魯洛的設計構想是節省土地,他說,土地在大城市市中心是很寶貴的資源。

所有植物都經過設計師精挑細選,以栽種在不同樓層和不同方位。

【2011/10/31 Upaper】

德國「野蠻餐廳」 提供舊石器時代餐點

【聯合報╱記者陳韻涵報導】 2011.10.31 06:42 am

 
德國柏林開了一家「野蠻餐廳」,號稱是全歐洲第一間提供舊石器時代餐點的餐廳,還原人類祖先的原始風味,被不少食客認為是減肥最佳選擇。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野蠻餐廳」(Sauvage)的外觀和其他餐廳沒什麼差別,但餐廳門口的小白板宣稱該餐廳正在提倡一場「食物革命」,採用舊石器時代烹飪法,不賣乳酪和麵包,餐點甚至不加糖,只供應距今200萬年前人類的狩獵祖宗所吃的餐點。

德國雜誌明鏡線上報導,店主萊特波寇說:「舊石器烹飪風潮透過網路社群襲捲全球,在美國更為昌盛,因為他們受夠了吃速食的生活方式,好幾個世代都被速食導致的病痛所苦。」

萊特波寇在餐廳內精心打造舊石器時代場景,賓客在點著蠟燭的餐桌前用餐,身後是山洞壁畫,還有些巨石。店名「Sauvage」是法文「野蠻」的意思,也是舊石器飲食運動的一部分。服務生穿著濺有逼真血漬的衣服,光著腳丫送餐。

餐點包括沙拉配橄欖、酸豆或松子,全麥麵包抹堅果奶油或橄欖醬,煙燻鮭魚佐蔬菜醬和其他魚、肉料理,點心有全麥無糖蛋糕和辣南瓜派等等。

今年初的一項民調顯示,3292人認為「野蠻餐廳」是減肥的最佳選擇,只有85人投反對票。不過,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則表示,這種飲食法對減肥不太有效。


【2011/10/31 聯合報】

男女交往 先說「愛你」的是男性

【Upaper╱中央社】 2011.10.31 04:21 am

 
研究顯示,男女在交往時,率先說出「我愛你」的一方是男性,而且道愛速度比女性快3倍。

「每日電訊報」報導,過去研究指出,女性較善於表達情感,且通常是先墜入愛河的一方。不過,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哈里遜所做的最新研究發現,提到浪漫,女性其實較男性來得謹慎。

這項發表於「社會心理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男人較易在幾周內便陷入情網;多數女人則說,她們要花上數個月才會愛上對方。男女在交往時,先飛快說出我愛你的也通常是男性。

哈里遜教授訪問了172名大學生,問他們是否曾談過戀愛,倘若有的話,花了多久才瞭解到自己愛上對方。

結果顯示,女性對愛情通常較為實際,顛覆了一般大眾的認知;也就是說,女性並非總是傻呼呼地一頭栽進情網。研究指出:「女性被認為對愛比較不理性,或許是因為她們較能處理情感經驗。」

可以預見的是,這項研究同時顯示,男人在交往幾周後,就想與戀人發生性關係;多數女人則傾向等幾個月過後再說。

哈里遜表示:「我們可以推斷,男性陷入情網並率先說出我愛你,或許是因為他們將愛與性混為一談。」

【2011/10/31 Upaper】

賈伯斯妹:哥哥擁有溫柔靈魂

【中央社╱華盛頓30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1.10.31 11:37 am

 
「紐約時報」今天刊出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妹妹辛普森(Mona Simpson)為哥哥寫下的感人悼詞,她在文中稱賈伯斯為慈愛而溫柔的靈魂。

作家辛普森透露,賈伯斯「談論愛情時就像個小女孩」。

辛普森寫道,對這位創新和發明傳奇來說,愛是「他的最高美德,他的眾神之神」。他追問並為與自己共事員工的感情生活擔憂。

每當賈伯斯看到他認為女生會覺得迷人的男士,他就會說:「嗨,你是單身嗎?要不要跟我妹妹吃個飯?」

辛普森回憶得知自己有個失散多年哥哥後,20多歲的兩人初次見面的場景。當時賈伯斯已是非常成功的電腦革新者。

辛普森在紐約時報撰文寫道,即使身為女權主義者,我窮盡一生尋找1個我愛的男子,而他也能愛我。20多年來,我一直認為那個男人會是我的父親。當我25歲時,我和那個男子相遇了,他是我的哥哥。

她憶起賈伯斯敘述自己與妻子鮑爾(LaurenePowell)邂逅的那一天。

賈伯斯滔滔不絕的說:「這麼美麗的女子就在那裡,她冰雪聰明,帶著狗狗,我要把她娶回家。」

辛普森寫道,對鮑爾不變的愛支持著賈伯斯。他相信愛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依此主要作風,賈伯斯從不挖苦、憤世嫉俗,也從不悲觀。對此,我仍試圖從中學習。

【2011/10/31 中央社】@

A Sister’s Eulogy for Steve Jobs
By MONA SIMPSON
Published: October 30, 2011

Mona Simpson is a novelist and a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She delivered this eulogy for her brother, Steve Jobs, on Oct. 16 at his memorial service at the Memorial Church of Stanford University.


I grew up as an only child, with a single mother. Because we were poor and because I knew my father had emigrated from Syria, I imagined he looked like Omar Sharif. I hoped he would be rich and kind and would come into our lives (and our not yet furnished apartment) and help us. Later, after I’d met my father, I tried to believe he’d changed his number and left no forwarding address because he was an idealistic revolutionary, plotting a new world for the Arab people.
Related


Even as a feminist, my whole life I’d been waiting for a man to love, who could love me. For decades, I’d thought that man would be my father. When I was 25, I met that man and he was my brother.

By then, I lived in New York, where I was trying to write my first novel. I had a job at a small magazine in an office the size of a closet, with three other aspiring writers. When one day a lawyer called me — me, the middle-class girl from California who hassled the boss to buy us health insurance — and said his client was rich and famous and was my long-lost brother, the young editors went wild. This was 1985 and we worked at a cutting-edge literary magazine, but I’d fallen into the plot of a Dickens novel and really, we all loved those best. The lawyer refused to tell me my brother’s name and my colleagues started a betting pool. The leading candidate: John Travolta. I secretly hoped for a literary descendant of Henry James — someone more talented than I, someone brilliant without even trying.

When I met Steve, he was a guy my age in jeans, Arab- or Jewish-looking and handsomer than Omar Sharif.

We took a long walk — something, it happened, that we both liked to do. I don’t remember much of what we said that first day, only that he felt like someone I’d pick to be a friend. He explained that he worked in computers.

I didn’t know much about computers. I still worked on a manual Olivetti typewriter.

I told Steve I’d recently considered my first purchase of a computer: something called the Cromemco.

Steve told me it was a good thing I’d waited. He said he was making something that was going to be insanely beautiful.

I want to tell you a few things I learned from Steve, during three distinct periods, over the 27 years I knew him. They’re not periods of years, but of states of being. His full life. His illness. His dying.

Steve worked at what he loved. He worked really hard. Every day.

That’s incredibly simple, but true.

He was the opposite of absent-minded.

He was never embarrassed about working hard, even if the results were failures. If someone as smart as Steve wasn’t ashamed to admit trying, maybe I didn’t have to be.

When he got kicked out of Apple, things were painful. He told me about a dinner at which 500 Silicon Valley leaders met the then-sitting president. Steve hadn’t been invited.

He was hurt but he still went to work at Next. Every single day.

Novelty was not Steve’s highest value. Beauty was.

For an innovator, Steve was remarkably loyal. If he loved a shirt, he’d order 10 or 100 of them. In the Palo Alto house, there are probably enough black cotton turtlenecks for everyone in this church.

He didn’t favor trends or gimmicks. He liked people his own age.

His philosophy of aesthetics reminds me of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this: “Fashion is what seems beautiful now but looks ugly later; art can be ugly at first but it becomes beautiful later.”

Steve always aspired to make beautiful later.

He was willing to be misunderstood.

Uninvited to the ball, he drove the third or fourth iteration of his same black sports car to Next, where he and his team were quietly inventing the platform on which Tim Berners-Lee would write the program for the World Wide Web.


Steve was like a girl in the amount of time he spent talking about love. Love was his supreme virtue, his god of gods. He tracked and worried about the romantic lives of the people working with him.
Related


Whenever he saw a man he thought a woman might find dashing, he called out, “Hey are you single? Do you wanna come to dinner with my sister?”

I remember when he phoned the day he met Laurene. “There’s this beautiful woman and she’s really smart and she has this dog and I’m going to marry her.”

When Reed was born, he began gushing and never stopped. He was a physical dad, with each of his children. He fretted over Lisa’s boyfriends and Erin’s travel and skirt lengths and Eve’s safety around the horses she adored.

None of us who attended Reed’s graduation party will ever forget the scene of Reed and Steve slow dancing.

His abiding love for Laurene sustained him. He believed that love happened all the time, everywhere. In that most important way, Steve was never ironic, never cynical, never pessimistic. I try to learn from that, still.

Steve had been successful at a young age, and he felt that had isolated him. Most of the choices he made from the time I knew him were designed to dissolve the walls around him. A middle-class boy from Los Altos, he fell in love with a middle-class girl from New Jersey. It was important to both of them to raise Lisa, Reed, Erin and Eve as grounded, normal children. Their house didn’t intimidate with art or polish; in fact, for many of the first years I knew Steve and Lo together, dinner was served on the grass, and sometimes consisted of just one vegetable. Lots of that one vegetable. But one. Broccoli. In season. Simply prepared. With just the right, recently snipped, herb.

Even as a young millionaire, Steve always picked me up at the airport. He’d be standing there in his jeans.

When a family member called him at work, his secretary Linetta answered, “Your dad’s in a meeting. Would you like me to interrupt him?”

When Reed insisted on dressing up as a witch every Halloween, Steve, Laurene, Erin and Eve all went wiccan.

They once embarked on a kitchen remodel; it took years. They cooked on a hotplate in the garage. The Pixar building, under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finished in half the time. And that was it for the Palo Alto house. The bathrooms stayed old. But — and this was a crucial distinction — it had been a great house to start with; Steve saw to that.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he didn’t enjoy his success: he enjoyed his success a lot, just minus a few zeros. He told me how much he loved going to the Palo Alto bike store and gleefully realizing he could afford to buy the best bike there.

And he did.

Steve was humble. Steve liked to keep learning.

Once, he told me if he’d grown up differently, he might have become a mathematician. He spoke reverently about colleges and loved walking around the Stanford campus. In the last year of his life, he studied a book of paintings by Mark Rothko, an artist he hadn’t known about before, thinking of what could inspire people on the walls of a future Apple campus.

Steve cultivated whimsy. What other C.E.O. knows the histor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ea roses and has a favorite David Austin rose?

He had surprises tucked in all his pockets. I’ll venture that Laurene will discover treats — songs he loved, a poem he cut out and put in a drawer — even after 20 years of an exceptionally close marriage. I spoke to him every other day or so, but when I opened The New York Times and saw a feature on the company’s patents, I was still surprised and delighted to see a sketch for a perfect staircase.

With his four children, with his wife, with all of us, Steve had a lot of fun.

He treasured happiness.


Then, Steve became ill and we watched his life compress into a smaller circle. Once, he’d loved walking through Paris. He’d discovered a small handmade soba shop in Kyoto. He downhill skied gracefully. He cross-country skied clumsily. No more.
Related

Eventually, even ordinary pleasures, like a good peach, no longer appealed to him.

Yet, what amazed me, and what I learned from his illness, was how much was still left after so much had been taken away.

I remember my brother learning to walk again, with a chair. After his liver transplant, once a day he would get up on legs that seemed too thin to bear him, arms pitched to the chair back. He’d push that chair down the Memphis hospital corridor towards the nursing station and then he’d sit down on the chair, rest, turn around and walk back again. He counted his steps and, each day, pressed a little farther.

Laurene got down on her knees and looked into his eyes.

“You can do this, Steve,” she said. His eyes widened. His lips pressed into each other.

He tried. He always, always tried, and always with love at the core of that effort. He was an intensely emotional man.

I realized during that terrifying time that Steve was not enduring the pain for himself. He set destinations: his son Reed’s graduation from high school, his daughter Erin’s trip to Kyoto, the launching of a boat he was building on which he planned to take his family around the world and where he hoped he and Laurene would someday retire.

Even ill, his taste, his discrimination and his judgment held. He went through 67 nurses before finding kindred spirits and then he completely trusted the three who stayed with him to the end. Tracy. Arturo. Elham.

One time when Steve had contracted a tenacious pneumonia his doctor forbid everything — even ice. We were in a standard I.C.U. unit. Steve, who generally disliked cutting in line or dropping his own name, confessed that this once, he’d like to be treated a little specially.

I told him: Steve, this is special treatment.

He leaned over to me, and said: “I want it to be a little more special.”

Intubated, when he couldn’t talk, he asked for a notepad. He sketched devices to hold an iPad in a hospital bed. He designed new fluid monitors and x-ray equipment. He redrew that not-quite-special-enough hospital unit. And every time his wife walked into the room, I watched his smile remake itself on his face.

For the really big, big things, you have to trust me, he wrote on his sketchpad. He looked up. You have to.

By that, he meant that we should disobey the doctors and give him a piece of ice.

None of us knows for certain how long we’ll be here. On Steve’s better days, even in the last year, he embarked upon projects and elicited promises from his friends at Apple to finish them. Some boat builders in the Netherlands have a gorgeous stainless steel hull ready to be covered with the finishing wood. His three daughters remain unmarried, his two youngest still girls, and he’d wanted to walk them down the aisle as he’d walked me the day of my wedding.

We all — in the end — die in medias res. In the middle of a story. Of many stories.

I suppose it’s not quite accurate to call the death of someone who lived with cancer for years unexpected, but Steve’s death was unexpected for us.

What I learned from my brother’s death was that character is essential: What he was, was how he died.

Tuesday morning, he called me to ask me to hurry up to Palo Alto. His tone was affectionate, dear, loving, but like someone whose luggage was already strapped onto the vehicle, who was already on the beginning of his journey, even as he was sorry, truly deeply sorry, to be leaving us.

He started his farewell and I stopped him. I said, “Wait. I’m coming. I’m in a taxi to the airport. I’ll be there.”

“I’m telling you now because I’m afraid you won’t make it on time, honey.”

When I arrived, he and his Laurene were joking together like partners who’d lived and worked together every day of their lives. He looked into his children’s eyes as if he couldn’t unlock his gaze.

Until about 2 in the afternoon, his wife could rouse him, to talk to his friends from Apple.

Then, after awhile, it was clear that he would no longer wake to us.

His breathing changed. It became severe, deliberate, purposeful. I could feel him counting his steps again, pushing farther than before.

This is what I learned: he was working at this, too. Death didn’t happen to Steve, he achieved it.

He told me, when he was saying goodbye and telling me he was sorry, so sorry we wouldn’t be able to be old together as we’d always planned, that he was going to a better place.

Dr. Fischer gave him a 50/50 chance of making it through the night.

He made it through the night, Laurene next to him on the bed sometimes jerked up when there was a longer pause between his breaths. She and I looked at each other, then he would heave a deep breath and begin again.

This had to be done. Even now, he had a stern, still handsome profile, the profile of an absolutist, a romantic. His breath indicated an arduous journey, some steep path, altitude.

He seemed to be climbing.

But with that will, that work ethic, that strength, there was also sweet Steve’s capacity for wonderment, the artist’s belief in the ideal, the still more beautiful later.

Steve’s final words, hours earlier, were monosyllables, repeated three times.

Before embarking, he’d looked at his sister Patty, then for a long time at his children, then at his life’s partner, Laurene, and then over their shoulders past them.

Steve’s final words were:

OH WOW. OH WOW. OH WOW.


賈伯斯最後遺言:哦哇,哦哇,哦哇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11.11.01 03:52 am

賈伯斯的親妹妹莫娜.辛普森在上月16日的賈伯斯告別式上,發表感人的悼文。圖為辛普森在臉書上貼出的年輕時照片。
(取材自網路)
紐約時報刊出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的親妹妹莫娜.辛普森(Mona Simpson)為哥哥寫下的感人悼詞,悼詞中透露賈伯斯臨終前讓人參不透的最後遺言:「哦哇,哦哇,哦哇。(OH WOW, OH WOW, OH WOW)」,與他本人一樣莫測高深。

臨終前仍有好奇心

辛普森在史丹福大學紀念教堂舉行的賈伯斯告別式上朗讀悼詞。她說,賈伯斯臨終前幾小時仍保有好奇心和藝術家對美的堅持,「他在做死亡的功課,死亡不是發生在史蒂夫身上,而是他去達成死亡」。

她說,賈伯斯臨終前先望著他養父母領養的妹妹佩蒂,再凝視他的四名子女許久,然後看著他的妻子蘿倫,最後直視遠方,發出「哦哇,哦哇,哦哇」的驚嘆。他最後說的話是單音節字,重複了3次。

辛普森說,賈伯斯感到自己就要離開人世,打電話給她,要她趕到加州帕羅奧圖,他的語氣好像已把行李放在車上,準備展開旅程,「他對我說,要離開我們,真的很難過」。

辛普森為小說家及加州大學英文教授,是賈伯斯親生父母生的女兒,與賈伯斯失散多年,25歲時兩人才相認。

愛是他的最高美德

她在悼詞中說:「我窮盡一生尋找一個我愛的男人,而他也愛我。廿多年來,我一直認為那個男人會是我的父親或未來的丈夫。當我25歲時,我和那個男人相遇了,他是我哥哥。」

辛普森把賈伯斯的一生分成三個時期:壯年、與病魔搏鬥和垂死。她說:「愛是他的最高美德,他的眾神之神。他時時關心同事的感情生活。」

她記得賈伯斯在電話中敘述與妻子蘿倫邂逅的那一天。他說:「這麼美麗的女子就在眼前,她冰雪聰明,帶著狗狗,我要把她娶回家。」

病後換了67名護士

辛普森說,賈伯斯對子女的愛也永無止息。他渴望能挽著女兒步上禮堂。賈伯斯有一名私生女,並與蘿倫生了兩個女兒。

她說,賈伯斯生病後,依然堅持他的品味和判斷力,他換了67名護士,才找到3位與他有「相同靈魂」的護士,他至死都信任她們。

悼文稱賈伯斯擁有溫柔的靈魂。他「談論愛情時就像個小女孩」,對妻子不變的愛支持著他,相信愛隨時隨地都在發生。

【2011/11/01 聯合報】

遊戲大亨迫不及待:酒帶不進天堂

【聯合晚報╱陳澄和】 2011.10.30 02:35 pm

 
71歲的本憲三是日本著名電玩遊戲製造商Capcom公司的董事長兼執行長,公司產品包括「快打旋風」、「惡靈古堡」等風行的遊戲,但撇開電玩裡的打鬥與廝殺,他的最大野心是要在加州納帕建立一個優質的葡萄酒品牌。


本憲三 收藏萬瓶葡萄美酒

本憲三個人的酒窖收藏了世界各地的1萬瓶葡萄美酒,他築夢的基地是加州納帕最小、幾無著名酒莊落腳的葡萄栽植區「野馬谷」(Wild Horse Valley)。

很多事業有成的富豪來到加州的納帕酒鄉,都憧憬能釀出令世人驚艷的膜拜酒 (Cult wine),希望以一款稀世珍釀來榮耀自己畢生的事業成就。本的目標或許沒有兩樣,但難得的是他不急功近利,凡事都有他獨特的行事風格和節奏。

本和他的Capcom公司1990年在野馬谷買下4000英畝土地,面積足有舊金山金門公園的四倍大,原本是想開發成度假中心,但後來計畫未實現,1990年代中期本自掏腰包向公司買下這塊地,轉而種植葡萄與釀酒。


葡萄栽植與釀酒專家夢幻組合

本到目前已投入約1億美元整建他的「憲三酒莊」 (Kenzo Estate),不但聘請了夢幻的葡萄栽植與釀酒專家組合,還斥巨資修建相關設施,估計未來10到15年,可能再投入1億美元。

為他照顧葡萄園的是加州最炙手可熱的葡萄栽植家阿布洛 (David Abreu)。阿布洛曾經為眾多加州最尊貴、著名的酒莊管理葡萄園,其中包括Araujo、Halan、「嘯鷹」 ( Screaming Eagle)、Viader、Grace Family等酒迷聞之垂涎的膜拜酒。

而本的釀酒顧問海蒂‧貝瑞特 (Heidi Barrett)來頭更大,她在1988到1996年間擔任Dalla Valle酒莊的釀酒師,這家酒莊1992與1993年份的Maya酒款,都獲得權威酒評家帕克完美的100分評價。


葡萄酒界第一夫人 他的顧問

1992年,貝瑞特也為嘯鷹酒莊釀酒,這年的「嘯鷹」同樣獲得帕克100 分的評價,帕克後來還尊稱貝瑞特是「葡萄酒界的第一夫人」。

貝瑞特說,她願意擔任「憲三酒莊」的釀酒顧問,是希望接受挑戰,在沒有其他酒莊闖出名號的「野馬谷」製造一點驚奇。

憲三酒莊直到2008年才推出第一個酒款,目前出產的四支酒都各有一個日文名稱,白蘇維翁葡萄釀製的白酒叫Asatsuyu(朝露),另外三款紅酒分別叫作Rindo(龍膽)、Murasaki(紫)與Ai(靛青)。

「葡萄酒觀察家」雜誌到目前為止只評過憲三酒莊2008年份「朝露」,給予89分的不錯評價。說話一向幽默的本表示,他的酒還可以在酒窖中熟成十年,但他希望人們不要等這麼久,因為「酒是不能帶進天堂的。」


聯晚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2011/10/30 聯合晚報】

想當賈伯斯 有六大關鍵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 2011.10.31 04:22 am

 
世人對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賈伯斯的評語包括天才橫溢、深具遠見、充滿偶像魅力等。被譽為成功學大師的博恩崔西(Brian Tracy)則認為,賈伯斯最令人難忘且敬畏的是領導風格。

博恩崔西在他的部落格上撰文說,這個時代充斥腐敗墮落的企業和表裡不一的執行長,但賈伯斯讓大家看到,真摯、正直和勤奮工作,不管在哪個行業都是成功的必備條件。

賈伯斯在蘋果瀕臨破產時回鍋,領導公司扭轉頹勢,成為當代最有開創性的公司之一,證明他不僅是聰明絕頂的商人和發明家,也是了不起的管理者。

博恩崔西認為,當一個人投身自己喜愛的事,並努力成為特定領域的頂尖好手,成功將隨之而來,賈伯斯的工作道德和領導風格充分體現此一原則。博恩崔西列舉出賈伯斯示範的成功領導作風,其六項關鍵職責如下:

1.設定並達成企業目標。企業和執行長遭遇挫敗的頭號理由是達不到領導人須負責的銷售、成長和獲利目標。設定和達成業務目標牽涉策略和行銷規劃的每個環節,包括產品、服務、人員、生產力、促銷、財務和因應市場競爭。

2.創新和市場規劃。如同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言,企業的目標在「創造並留住顧客」。唯有不斷創新產品、服務、流程及行銷手法,才能創造並留住顧客。波士頓顧問集團的韓德森說:「所有策略規劃都是市場規劃。」

3.解決問題和做成決策。未達成的目標是未解決的問題。銷售未達目標反映出問題未獲解決。跨越、解決或躲開橫亙在你和業績目標之間的問題、困難、障礙和關卡,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4.設定優先要務並專注關鍵任務。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將有限的資源,特別是人力和金錢,分配到能對企業成功做最大貢獻之處。時間是最稀有的資源,取之有盡、稍縱即逝、無從挽回,也無可取代。時間分配是決定你能成就哪些事、無法完成哪些事的關鍵因素。

5.做他人模範。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曾寫道:「你必須以身作則才能教導別人,否則他們無從學起。」長久下來,你的人品、態度、個性和工作習慣,特別是待人的方式,將為組織和部門決定典範標準。領導人須自省:「如果每個人都和我一樣,我的公司會是什麼樣?」

財星1000大企業高階主管的資深教練戈德史密斯發現,重要主管的行為特質只要有一點改變,就可以對眾多員工的行為產生多種正面影響。領導人物應謹言慎行。

6.說服、鼓舞、激勵其他人跟隨。知名企管大師彼得斯(Tom Peters)說,一流領導人物不創造追隨者,他們創造領袖。沒錯,你想要大家主動,但所有的主動必須支持和協助領導人的既定目標。

如果大家不願意追隨你,你便不是領導人。如果沒人聽從、相信、在乎你說什麼,你不會成功。你必須激勵他人追隨你的願景,支持並達成你設定的目標。光命令和控制不足以成事,你必須贏得他們的信任、尊敬和信心。這是領導人維持成功的關鍵。

(綜合外電)

【2011/10/31 經濟日報】

《從A到A+》作者柯林斯:創意才是成功關鍵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 2011.10.31 04:22 am

 
著有《從A到A+》(Good to Great)等暢銷企管書的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最近出新書,和共同執筆者韓森(Mortan Hansen)把30年來觀察七家公司的心血集結成新作《選擇卓越》(Great by Choice,暫譯),探索這些企業在這混亂的時代何以仍有傑出表現。

柯林斯認為自己在一個有強權保護、繁榮幾乎停滯的年代長大,如今正要進入一個長期不確定性的時代,這不僅象徵美國從20世紀後半至今的轉捩點,也類似古埃及、西元前500年的希臘、羅馬帝國和19世紀的英格蘭曾面臨的關鍵時刻,因此覺得有必要留下紀錄。

柯林斯在調查過程中得到很多出人意表的發現,但令他最驚訝的發現是「發射子彈,才有砲彈」(Fire Bullet, Then Cannonballs)的過程:一個成功的事業、或一件開創性的產品,常被當成某種一步登天的創意,但這通常是偏見。

事實是,成功來自世代累積,難以一蹴可幾。

柯林斯舉iPod為例,它的成功經歷很多代發展--先得到實證(發射子彈),再大膽押注(發射砲彈)。這意味著實證創意比天賦才能更能解釋這個混亂世界中的成功,而且令人欣慰的是,這一切可以從學習中獲得。

柯林斯書中出現的勝利者,常是勇於違逆傳統管理思維的企業。他從觀察中發現,這些企業並不執著於偶發事件或無法控制的力量,而是一心專注在眼前的工作上,願意為自己的選擇或表現負責。

柯林斯把這項成功要訣稱為「20英哩行進法則」--不管大環境是好是壞,都維持以穩定的步調前進。但在現今經濟前景詭譎多變的時刻,人們不免好奇成功企業在面臨經濟成長可能多年停滯不前、甚至萎縮的情況下,如何達成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柯林斯的結論是,這些公司不把外在因素當作藉口。英特爾花了30年以上完成近年科技業發展的「鐵律」--摩爾定律(Moore's Law),即價格不變時,電腦晶片的效能每18月增加一倍。即使是1980年代中期科技產業災難性崩毀,發明人摩爾(Gordon Moore)和葛洛夫(Andy Grove)也沒有停止進步。

柯林斯還發現,無論男性或女性,傑出領導者對於事業或公司懷抱著極大的雄心壯志,並為實現目標展現自信和無論如何都要完成的意願。

他曾撰寫過的四位女性領導者都有這些特質,包括「為美國而教」計畫創辦人柯普(Wendy Kopp),拯救全錄的前執行長穆凱伊(Anne Mulcahy),華盛頓郵報董事長葛蘭姆董事長(Katharine Graham),以及彼得.杜拉克基金會執行長賀賽蘋(Frances Hesselbein)。

(取材自財星雜誌)

【2011/10/31 經濟日報】

AT&T前營運長麥克納利 懂「裁員的藝術」

【經濟日報╱編譯賴美君】 2011.10.31 04:22 am

 
一名員工拿著近六個月的考績表,哭著走進AT&T前營運長麥克納利(Howard McNally)的辦公室,質問自己考績出色,為什麼仍遭裁員?

那一刻改變了麥克納利的管理風格。麥克納利開始評比員工,並確定考績拿優的員工不過半、不再讓員工對裁員結果大感意外。這是他任職AT&T 25年的管理教訓之一。AT&T在千禧年初期面臨固網電信事業萎縮與無線事業成長,身為營運長的麥克納利曾揮刀裁員數千人。

麥克納利1979年哈佛商學院畢業後就加入AT&T,從企業業務部門的地方經理,躍升為營運長與消費者事業共同總裁。麥克納利2003年退休後,轉任高級徵才專員,近來並任教於霍特國際商學院(Hult),今年8月擔任紐約非營利組織「霍特全球個案研究挑戰」的執行長。

督導執行裁員數千人,是件痛苦的差事,但麥克納利認為,最重要的是公正、直接地給予員工工作績效評鑑。

他坦承將員工分級的做法有爭議,但這樣員工才知道自己與同事相較的表現如何。

麥克納利在AT&T歷經大小風浪,學到的寶貴經驗是:當心自己惹毛的對象,這個人可能是你明日的上司。

當年他任職AT&T消費者業務部門時,對於付給外國電信業者的費率與另一部門意見相左,並要求對方主管在24小時內解決問題。兩天後,那名主管升任總裁,後來更當上董事長。

那個人就是多曼(Dave Dorman),麥克納利到退休前都是他的屬下。

麥克納利後來在員工會議遇到多曼時,對於當天的事情表示不好意思,但多曼不以為意,認為麥克納利不過是盡責罷了。

麥克納利認為在職場要互相尊重,職場倫理與尊重是成功的關鍵要素。

麥克納利的職場啟蒙良師是AT&T行銷部門主管胡伯(Bob Huber),胡伯教導他要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管理數千名員工的經驗讓麥克納利懂得指派任務給某人,但賦予他人責任不代表推卸職責。倘若員工無法達成任務,麥克納利會從旁監督並提供建議與協助。

麥克納利希望員工能當點子的創始人,職場往往是某人提出構想,結果不斷向上提報,最後再由中階主管交給總裁。但他認為應該由點子的構思者提案,因為那個人最清楚。

麥克納利曾遇過不少挖角機會,但AT&T讓他感到值得留下。有意挖角的企業大多是科技公司,但只有WebMD曾讓他心動。麥克納利並不後悔留在AT&T,認為寶貴經驗讓他受益無窮。

(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2011/10/31 經濟日報】

管理大師波特 從「五力」發現「分享力」

【經濟日報╱編譯簡國帆】 2011.10.31 04:22 am

 
以「五力分析」理論聞名全球的管理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外表和行為舉止看來既像是企業巨擘、也像是學者,常是企業和政府官員請益的對象。現在他更倡導「創造共享價值」(CSV)的概念,希望企業在追求獲利與增進社會福祉間取得平衡。

波特穿著筆挺的西裝接受訪問,會議室的壁爐台上有他兩個女兒的照片,書架擺滿他19本著作的多種版本,牆上也掛著他的文憑和證書等。

波特已因聲譽卓著,不斷受企業執行長和政治人物邀約,討論如何恢復美國的成長與榮景。波特說,美國經濟疲軟的部分原因是景氣循環因素-房市泡沫破滅後的緊縮、企業審慎評估國內投資,另一部分原因則是競爭力問題。

波特會注意到競爭力問題很正常,因其成功就來自於他逾30年前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文中概述影響各產業競爭狀態的五股基本力量,包括顧客的力量、供應商的力量、新進業者的威脅、替代產品的威脅及既有對手間的交鋒。企業與政府都發現,能用這種方式簡單而有效地評估自己的強項與弱項,擬定進入新市場的計畫。

波特說,全球化已嘉惠像他這種所得與專業技能較高的人士,因此他發表競爭力與策略演說的地點已從美國延伸到全球各地;然而,中低所得的員工卻因全球化而受苦。

波特基本上保持樂觀,卻也憂心美國競爭力減弱。他說,100年前美國是公共教育、創造全球大學體系和跨州高速公路系統的先驅,不吝於大膽投資以營造有助於提升競爭力的環境,如今卻似乎無法對上述事項達成共識。

已開發國家賴以建立富足社會的學術正統思想,因金融海嘯而備受質疑,但波特並未改變看法,反而認為他所謂的五股力量更加重要,也更顯而易見,因為全球化加速並強化了資訊的傳播速度和透明度,並降低貿易壁壘,不斷清除可能減弱這五股基本驅力的障礙。

波特說:「我不斷試圖理出競爭和企業競爭方式的基本與結構要素,希望找到不論最佳實務或趨勢為何都適用的要素。如此一來人們1985年能根據當時環境做五力分析,2010年也能就相同產業做相同分析,結果會大不相同。」

波特2008年再次討論並修正他最初的五力分析文章,他讀過討論五力分析概念的龐大文獻後,認為最初理論的立論基礎依舊穩固。

波特不滿足於原地踏步,他描繪出五力對策略的影響後,也對地段、國家和成功企業周遭商業區的競爭力備感興趣,他成功地以這種概念分析內地城市、環保進展與經濟成長的相容性,及他新近提出的概念:創造共享價值(CSV)。波特認為,增進社會福祉的企業活動,有助於打造一個讓人人加速成長的良性循環。

波特堅稱,「創造共享價值」將協助創造下一代資本主義思考,且思路更縝密。企業社會責任(CSR)擁護者認為波特的概念了無新意,但波特反駁說,CSV和CSR有「根本上的差異」,許多企業都很高興「能以不同的方式來思索社會議題」。

不過波特提出的新概念和他之前以資料為基礎的研究不同,經濟學家也批評這個觀念缺乏證據。波特說,企業最佳實務的範例不斷改變,很多管理文獻過一陣子後都會顯得有點過時,仍需一段時間找出CSV的實證證據來支持這個概念。

波特說:「若有證據顯示,企業依循這些策略後能擴大市占率並改善獲利,我相信資本市場會大力擁護這個概念。」

(取材自金融時報)

【2011/10/31 經濟日報】

活著好貴 以色列數萬民眾示威

【世界日報╱耶路撒冷29日電】 2011.10.31 04:22 am

 
以色列警方表示,數萬民眾在特拉維夫發動示威,對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表達不滿。


社會抗議浪潮今夏席捲以色列,民眾針對各種社會議題,發動大規模抗爭,尤其是房地產價格高漲。約50萬以色列民眾兩個月前發動示威,但抗議活動有點平息下來,且抗議營地已移出多個主要城市。


警方發言人羅森費德表示,逾3萬以色列民眾29日在特拉維夫遊行,耶路撒冷則有數千名群眾走上街頭。而在加薩好戰分子朝以色列南部發射數十枚飛彈後,南部城市俾什巴的抗議活動喊卡。

【2011/10/31 世界日報】

專家:人口迅速老化 才是夢魘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11.10.31 04:21 am

 
全球人口卅一日突破七十億之際,許多西方人口學家憂心的不是人口爆炸問題,而是不少國家面臨的人口老化甚至減少危機。對許多西方和亞洲國家而言,這個問題更切身且急迫。

當今的全球人口成長多半來自開發中世界和非洲國家。專家說,糧食生產與技術提升,其實足以餵飽這些增加的人口,真正的潛在夢魘是人口迅速老化,以及富國、窮國的人口出生率同步下降。路透報導,就在不到廿年後的二○三○年,不少西方國家和日本、南韓等國,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將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一些開發中經濟體,特別是實施一胎化政策的中國大陸,也會面臨同樣問題。

如何在老年人口大增之餘,以可行的新策略創造繁榮、就業並提供各種必要服務,是新的挑戰。其實,許多國家現在就已面臨這個問題,人口老年化引發的醫療與社會照護成本增加和生產力下降,被認為是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

在較富裕的國家,生育率早已大降。俄羅斯、新加坡及部分已開發國家相繼推出鼓勵生育的政策,然而效果不一。多數的預測結果顯示,全球人口可能二○七○年左右達到九十億,此後開始減少,降速可能非常快。如果全球人口按歐洲的模式變化,至二二○○年,全球人口數可能不到目前的一半。

在最糟糕的情況,這種老化的人口結構可能引發「世代衝突」 ,中老年人可能占著工作機會,且強烈的要求增加薪資和福利,憤怒的年輕人則感覺毫無機會,還必須負擔上一代的退休成本。

【2011/10/31 聯合報】

飲食消費 進入爆炸期

【經濟日報╱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 2011.10.31 08:38 am

 
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專欄作家史蒂文生指出,全球人口日漸增長對投資人而言有三大意涵,分別為糧食、都會化以及中產階級日增。

拜現代醫療進步所賜,全球人口增加速度日益加快,今年突破70億大關後,預料將在2050年前增至90億。儘管這意味著民眾對水、能源資源和農地的需求快速成長,但短期而言,人口增加對投資人也有若干意義。

首先是糧食。據預估,全球糧食生產必須在2030年前增加50%,部分是為了餵飽更多人,另一部分是因為人們的胃口改變。民眾日漸富裕後,將會消耗更多蛋白質食品,例如肉類和乳製品。

由於生產1公斤的肉必須消耗7公斤穀物,肉製品需求增加將使現有農地的產量日益不足,但解決方案不能只是增加耕地面積,因為最有生產力的土地已被用來耕作,且工業化和都會化也會侵蝕現有農地。

【2011/10/31 經濟日報】

時代雜誌列舉全球人口最多10大城市

【中央社╱台北30日電】 2011.10.31 04:21 am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Population Fund)指出,至10月31日,全球人口即將創下歷史性里程碑,屆時全世界將有70億人共享地球資源。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在全球人口滿70億儀式前夕發布的報告中警告,人口壓力對減少貧窮及環境保護帶來極大挑戰。

人口基金會警告,若出生率略高於預期,全球人口可能在2100年之前飆破150億人。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執行主任歐索提梅辛(Babatunde Osotimehin)表示,人口突破70億的確是個警訊,提醒相關單位做出行動,特別要注意少女教育和賦予女性控制生育數量的權利。

美國時代雜誌(Time)探討這個人類所面臨最急迫的問題,列舉出全球大最多的10大城市。以下是這些城市的排行以及目前的人口數量:

1.東京:人口3250萬。

2.首爾:人口2060萬。

3.墨西哥市:人口2050萬。

4.紐約市:人口1980萬。

5.孟買:人口1920萬。

6.雅加達:人口1890萬。

7.聖保羅:人口1880萬。

8.德里:人口1860萬。

9.上海:人口1670萬。

10.馬尼拉:人口1630萬。

【2011/10/31 中央社】

師生戀看法兩極 可以萌愛也可萌惡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羅紹平、蔡容喬、姜宜菁/連線報導】 2011.10.31 03:41 am

 
師生戀古今皆有,有人修成正果,有人惡夢一場。新竹清華與交大都有類似案例,清華大學副校長葉銘泉說,把師生戀列入教師聘約,嚴格規定,會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新竹地區大學校園的師生戀案例不少,清大一名優秀教授兼任行政工作時,結識工讀的女學生,兩人互有好感,在同事鼓舞下進一步交往,不過因年紀與師生關係,女方家長有些顧忌,最終被他們真情感動,終結連理。

另一已婚教授,與一名有夫之婦女研究生相處時間長,也發展出戀情,在一次出遊發生關係,並懷孕生產;事後雙方家庭各自挺身,兩人訴訟多時,教授也因而辭職,惡夢未了。

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張萍說,老師和學生間存在著不對等權力關係,無法發展出正常、對等的兩性感情,「師生戀」這個名詞,基本上「不可能存在!」且許多校園性侵通報個案中,老師動輒以師生戀或兩情相悅作為推託藉口,事實上都是權力關係運作的結果。

台東大學教授廖本裕則認為教育部不應無限上綱,「硬生把校園師生關係弄得這麼緊張」,尤其學生已是成年人還要管,似乎過了頭;何況古今中外有很多師生戀佳話,例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娶了小五十多歲的女學生。

師生戀如果在學生離開校園後才萌芽,來自外界的阻力應會少一些。雲林縣北港鎮建國國中老師文須琢,八年前娶了小十三歲的學生蔡淑娟,但兩人戀情是在蔡淑娟畢業後,一次班上同學開同學會,再次相逢迸出火花。文須琢說,兩人默契好得驚人,夫妻常會想到同樣的事情,婚姻生活很美滿。

有的師生戀悲劇收場;五年前,台中市某國中張姓男老師和女學生相戀,發生性關係,女方家長提告,男師被依妨害性自主罪起訴,事情曝光後,男師選擇自縊身亡。

【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因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倫理觀念,師生戀成為中國社會的爭議話題,如近代知名作家沈從文與張兆和,魯迅與許廣平,錢穆與故美琦都是知名的例子。

民國初年,作家魯迅任教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時,與年齡相差十八歲的女學生許廣平相戀,當時也受到社會上許多譏諷與反對,許廣平還發表了《同行者》一文,公開表達對魯迅的愛。兩人一九二七年結婚時,魯迅四十六歲,許廣平二十八歲,婚後相知相惜,成為文壇佳話。

作家沈從文也對小他八歲的學生張兆和一見鍾情,寫情書苦若追求,但張兆和不領情,告到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處,但連胡適都幫著沈從文,歷經四年追求,師生終於成婚。

【2011/10/31 聯合報】

2011/10/30

南韓重懲性侵 最高無期徒刑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
2011.10.29 03:36 am

以聽障學生遭教職員性侵真實案件為主題的電影「熔爐」(The Crucible)9月22在南韓上映迄今,包括總統李明博在內,已有450萬人觀看過,相當於南韓人口的十分之一,也促使國會修正現行的性侵害防治法,28日以207比0的壓倒性票數通過新法。
南韓現行性侵法罰責過輕,性侵殘疾者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性侵幼童則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電影「熔爐」促使國會修法,對於性侵13歲以下幼童及無行為能力女性的性侵犯,最重可處無期徒刑,若加害人任職於社會福利組織或特殊教育單位,可加重其罰。表決以207比0的一面倒結果通過,僅一人未出席,顯示執政黨與反對黨都贊成此議,李明博總統將於兩周內簽署法案,使其生效。
屆時惹人爭議的「無法抵抗」條款也將廢除,過去法院需要受害者出庭指證他們受害時無法抵抗,但殘疾人士通常無法清楚指明這點,反而成為加害人脫身的漏洞。朝野政黨也將共組18人委員會,專責調查殘疾人士人權遭侵犯案件,並提供協助。
一位委員說,殘疾人士遭性騷擾或性侵後,很難向社會求助,因為他們所在的社福單位未受妥善監督,就像「熔爐」一片所述2005年發生在南韓光州仁和聾啞學校的情形。政府有心改善,卻因牽涉機關太多而難以下手,因此修法 。
【2011/10/29 聯合報】

愛爾蘭選出詩人總統!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11.10.29 02:19 pm



詩人希金斯當選愛爾蘭總統,和妻子薩賓娜牽手高舉慶祝。
美聯社
70歲的愛爾蘭詩人希金斯 (Michael D. Higgins)在總統大選脫穎而出,初步開票結果以39.6%的得票率擊敗六位對手,當選愛爾蘭總統。
愛爾蘭總統雖然只是虛位元首,但在目前經濟困難的時期,希金斯當選對所屬的勞工黨仍具重要象徵意義。希金斯一向對「塞爾蒂克之虎」暴發式經濟發展不以為然,認為是目前國家債務和失業率「雙高」的禍源。
出過三本詩集的希金斯也是知名人權領袖,曾任藝術、文化暨愛爾蘭語部長,在愛爾蘭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只要提到Michael D.,大家都知道是他。他在1970年代在篤信天主教的愛爾蘭提倡避孕和離婚,這次並力挺同性戀候選人諾瑞斯參選總統。
他表示,近40%的高支持率代表他獲得大多數選民支持,他誓言要當「全民的總統」。
這次七人角逐的選舉過程充滿抹黑等手段,希金斯一直保持低調,冷眼旁觀對手互相攻擊。在選前一周的民調中,他落後電視實境秀明星兼企業家蓋拉爾15個百分點,但在最後電視辯論中,另一位候選人前愛爾蘭共和軍指揮官麥金尼斯揭露,蓋拉爾是替新芬黨收取不記名獻金的「錢客」。
對金錢政治深痛惡絕的選民因此唾棄蓋拉爾,轉而支持希金斯,希金斯競選總部趁機大打他方正不阿的形象廣告,把他推上總統寶座。
【2011/10/29 聯合晚報】


愛爾蘭詩人總統 捍衛人權知名


【中央社╱都柏林29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1.10.29 05:42 pm

愛爾蘭總統大選結果今天揭曉,文人色彩濃厚的詩人希金斯(Michael D.Higgins)以豐富執政經驗出線,順利當選。
根據路透社,擁有放蕩不羈氣質,且才智過人的這位政治人物,以從事維權運動而聞名。他在1970年代,在多為羅馬天主教徒的愛爾蘭主張避孕及離婚合法化,且近數十年來成為人權運動主要支持者。
他也一再表示,美國干預伊拉克和以色列封鎖加薩都不合法。
1990年代,希金斯擔任藝術、文化暨愛爾蘭語部長,建立超越政黨政治口水的政治家形象。能說流利愛爾蘭語的的希金斯成立愛爾蘭語電視頻道,並重新成立委員會推廣愛爾蘭電影。
70歲的希金斯是這次大選7位參選人中最年長的,但長期從政經驗讓他在各路參選人忙著相互抹黑之際,站上有利位置。
法新社報導,希金斯將接替現任總統麥克艾利斯(Mary McAleese),他誓言要當「全民的總統」。愛爾蘭總統僅扮演儀式性角色,但在經濟困頓期間仍具重要象徵意義。
愛爾蘭總統一任7年,可連任一次,麥克艾利斯已擔任兩任。
在愛爾蘭複雜的偏好式選制下,希金斯在這次大選拿下39.6%選票。
他在初步結果出爐後告訴媒體,「我很滿意取得這麼明確的勝利,這讓我成為全民總統」。
拿下第2高票的是從商的獨立候選人蓋拉爾(SeanGallagher),第3高票的則是新芬黨人麥金尼斯(Martin McGuinness),兩人都陸續承認敗選。前游擊隊指揮官麥金尼斯,目前擔任北愛爾蘭第一副部長。
【2011/10/29 中央社】

食物飆漲 餐廳業巧妙提價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紐約28日電】
2011.10.29 05:25 pm


由於雜貨店食物價格上漲的幅度超過餐廳用餐的通貨膨脹影響,餐廳業者現在很有信心地準備漲價。彭博新聞社(Bloomberg)28日指出,餐廳業者不希望表現得太「積極」,可能用巧妙、有創意的方法提高價格,增加利潤。

舊金山的餐廳業策略師胡柏(Todd Hooper)說,業者可能用有創意的做法達到實質漲價的目的,像是減少打折促銷、推出高檔特餐,或主打菜單上某一特殊的菜式等。

勞工統計局公布的每月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示,今年9月消費者外食的開支,比去年同期增加2.6%,而雜貨店食品的價格上漲了6.2%,兩者的差距達到1990年9月以來的最高點。這表示,在家吃飯比到餐館打牙祭,將受到更大的通貨膨脹衝擊。

紐約市經濟分析師伯恩斯坦(Jeffrey Bernstein)說:「如果消費者看到超市的核心食物價格上漲,他們看到餐廳漲價時就不會那麼吃驚。」

餐廳業者把這個現象看在眼裡,再加上經濟不景氣時餐館生意仍然不差,食品期貨價格上漲又造成他們利潤減少,他們認為,現在應是漲價的時機。

紐約市經濟學家馬奇(Dean Maki)說,超市已為食物漲價打了頭陣,餐廳業者現在比較有信心,相信消費者承受得起漲價,因為9月就業人數增加了10萬3000人,個人所得成長年率8月升至4.5%,一連20個月有所增加。

胡柏(Todd Hooper)說:「業者調整價格需要非常審慎,避免把基本顧客群嚇走。他們不能漲得太凶。」
【2011/10/29 世界日報】

孟買販賣機 可以買鑽石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
2011.10.29 03:36 am



印度吉檀迦利集團22日推出鑽石販賣機,寶萊塢女星Raima Sen參加在孟買的鑽石販賣機開賣儀式。
(法新社)
阿娜答的生日、情人節或認識結婚周年忘了準備禮物?試試看號稱全球第一台的鑽石自動販賣機!
印度「吉檀迦利集團」(Gitanjali Group)於年度重要節慶「排燈節」(Diwali,一連慶祝5天)期間,在孟買市一間購物商場推出世界首部鑽石自動販賣機,也可買黃金和白銀。選在此時推出其來有自,依照習俗,印度人會在這段期間購買黃金與珠寶互相餽贈。
吉檀迦利出口公司執行長安加瓦說:「這是全球創舉,將會徹底變革人們購買貴金屬與珠寶方式。」
這台獨一無二的「販賣機」展售36種商品,有各種不同的款式與尺寸,價位從1千盧比(約台幣612元)到3萬盧比(約台幣18375元)不等,顧客可以用信用卡或簽帳卡(debit card)付帳,付現也行。
吉檀迦利集團說,這台販賣機「非常適合在喜慶場合或臨時送禮時使用。」但安加瓦也承認,有男士拗不過女伴買了顆鑽石後,暗中咒罵:「是誰弄出這台鬼機器的?」
【2011/10/29 聯合報】

2011/10/28

老子不幹了!帥男丟辭呈請來樂隊伴奏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2011.10.21 12:16 pm

 
把辭呈直接丟到老闆身上感覺有多爽?近日一則名為「Joey Quits」的影片在網路上爆紅,一名男子在離職時不只當著主管面前嗆聲:「我不幹了!」甚至還請來樂隊敲鑼打鼓,大搖大擺的走出公司,讓主管當場傻眼。

據《每日郵報》報導,23歲的Joey在羅德島(Rhode Island)一家飯店擔任服務生,日前因不滿公司待遇太差而決定離職,為了讓自己一吐怨氣,他決定找來一團銅管樂隊吹奏助威。影片中Joey當著氣沖沖的主管面前扔下辭呈,大喊:「我不幹了!」接著在樂隊熱鬧的吹奏下離開公司,場面相當風光。

Joey將這段轟轟烈烈的辭職過程全部錄下並PO上網,短短一周點閱率已近170萬,不少網友認為Joey簡直為全天下的上班族出了一口氣。Joey表示,事後主管有請警察到場處理,不過幸好他沒有惹上任何麻煩,更重要的是他也已經找到新工作。


※延伸閱讀》
‧《每日郵報》報導/Going with a fanfare: Hotel worker who resigned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a 19-piece carnival band

【2011/10/21 聯合新聞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A4UGtM4hDQ&feature=player_embedded#!

相聲被批低俗 郭德綱:太監罵青樓

【世界日報╱娛樂新聞組北京20日電】 2011.10.21 04:46 am


郭德綱近日面對眾多關於相聲低俗的爭議,他在自己的微博提到某位來自塞爾維亞的一位女士指責他的相聲極其低俗,他表示「我發自肺腑的開心,我贏了!這就是沒轍的表現」,他還表示「我要好好說相聲,讓德雲社壯大。藉文藝體制改革的春風,給藝術團體趟路。如需要,歌頌型相聲我也行。既宣傳得當又不肉麻。我會超過所有主流相聲演員!」

北青網報導,郭德綱日前就發微博稱,「在墨爾本三天,感覺很好。總領事解釋德雲二字為德藝雙馨義薄雲天,誠惶誠恐愧不敢當。主辦方又道已經出現黃牛倒票,此乃澳洲華人演出史上第一次!我點點頭:正常。我是商演。」

據報導,對於眾人支持,郭德綱感慨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酸死醋壇上,令人無奈的是有些同行淨幹些太監罵青樓的事。網民力挺:老郭不僅繁榮了相聲事業,還繁榮了黃牛事業,將來還有可能繁榮城管事業。

在中國文聯和作協舉行的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座談會上,姜昆不點名地指出,現在不少人追捧一些下三濫的惡俗藝術,一些被老一代藝人丟掉又被撿回來了的藝術。報導稱,此言一出,網上評論鋪天蓋地,有些網民要求姜昆明講究竟哪些藝術算「下三濫」。

而此前郭德綱面對姜昆的點名和不點名也表示自己「無奈之極」,稱「你跟他談藝術,他跟你談道德。你跟他講道理,他跟你講品位。你跟他講表演,他跟你講法律。反正老是他對。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酸死醋壇上。」

【2011/10/20 世界日報】

從「假貨集散地」到「台灣精品街」

2011/10/24 
【新華社】

提起位於廈門大嶝的台灣小商品交易市場,記者腦海中馬上浮現出「假貨集散地」的形象:簡陋的店舖擺滿「名表名包」、店員們在門口搶著招徠客人,花個百來塊錢就能買到LV、GUCCI……大嶝雖然是大陸第一個台灣小商品交易市場,讓它聞名天下的卻是「假貨集散地」的形象。


然而,當記者近日赴大嶝採訪時,眼前的市場形象完全超出了記者的想像:閩南宅院、閩西土樓、福建廊橋、台灣拱廊……一座座具有閩颱風格的暗紅色建築矗立眼前,環繞成7萬多平方米的台灣免稅商品主題公園。鳥瞰整個主題公園,一方一圓兩座建築隔空對話,一棵棵棕櫚樹點綴其間。


「新市場一期A區(台灣免稅商品主題公園)特意請了台北101摩天大樓的設計師李祖原設計,主建築一方一圓,除具方圓和合、圓滿祥和的意味外,還象徵著兩岸交流合作的主題。」象嶼集團副總裁祝蕓介紹說。


象嶼集團是大嶝市場改擴建的開發運營單位。看到記者對市場今昔對比的驚詫,祝蕓十分自豪。


「這座圓形的建築主打台灣精品,有台灣本地設計的珠寶、工藝品、皮具等,對面的方形樓是食品館,主要賣的是台灣的休閒食品、調味品、煙酒、茶葉等。」祝蕓說。


位於廈門市翔安區的大嶝市場,是大陸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大嶝位於廈門市同安區東南沿海,與金門島最近距離不到2000米,兩地之間「雞犬之聲相聞,舉目可望行人」。


1999年,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設立,成為專門開展對臺民間小額商品交易活動並實行封閉管理的特定區域,進入市場的人員每天可免稅購買不超過3000元人民幣的台灣商品。由於台灣商品少、配套基礎設施跟不上等種種原因,大嶝市場淪為假貨氾濫的地方。


2008年,為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步伐,廈門市決定對該市場進行改造擴建。2011年9月6日,改擴建工程首期開業。


「現在的商場裏絕無假貨。」祝蕓告訴我們,現在新商場裏所有台灣品牌的商品,均是由台灣廠商授權出售的正牌商品,一旦發現有商戶售假,會被立即清出市場。


記者在市場看到,既有晶瑩剔透、手工技藝的玻璃精品館,也有設計精美、鮮豔奪目的珊瑚飾品店,還有款式新穎、皮質上乘的皮具店,此外還有高粱酒、長壽煙、貢糖……各式各樣的台灣商品琳瑯滿目。


此外,還有類似台中市廈門特色商品形象館這樣經營臺灣地方特色產品的店舖。形象館董事長端木家康說,台中市有很多優良的廠商,包括糕餅業等這些廠商,他們很想行銷他們的產品到中國大陸來,但是苦於沒有一個很好的通路。在這裡開店能起到橋梁的作用,來幫助他們整合這邊所有的產品。


來自山東的遊客劉冉告訴記者:「這裡的台灣商品多,我逛了一圈後發現台灣商品有些很有創意,比如我買的這個玉米杯,黃黃的顏色、胖胖的樣子很像一隻大玉米,特別可愛。還有台灣的小食品又好吃包裝又好看,我買了不少回家送人。」


祝蕓說,這裡的鋪位現在已經全部租出去,「一鋪難求」。自從廈門的翔安隧道開通以來,從廈門本島到大嶝島的距離縮短到30分鐘,到這裡休閒度假旅遊購物的人越來越多了,剛剛過去的國慶節市場迎來了近20萬客流,不少店的貨品都賣斷貨了。


「我們的設想是,不用到台灣,也能嘗遍台灣味!」祝蕓說。


【2011-10-24 新華社】

廣州飾品業 年交易量350億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思豪/廣州報導】 2011.10.25 04:09 am

 
廣州飾品商會日前在荔灣區正式成立,商會會長王雲甫認為,廣州是大陸飾品的發源地,但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資源未能有效整合,他期盼商會能讓廣州飾品業更上一層樓。

王雲甫表示,廣州早起飾品業,很多都是從台灣、香港引進,台灣的產品比較多元、豐富,香港則融合中西文化,這些都帶來衝擊。

他初步統計,目前廣州從事飾品行業的的廠商至少有5000家,品牌數量大陸之首,年交易量約350億人民幣。

目前飾品業者大致可分為金銀首飾、居家飾品、服裝飾品,藝術飾品、汽車飾品等。但不管哪一種,都遇到缺工、工人素質低落、創新能力不足、品牌行銷難等困境。

他認為,大陸的飾品業應該朝規模化、專業化、高級次化發展,家居飾品的年消費能力上看2000億至3000億人民幣,未來希望能共同建構品牌,推動有序發展。

錦連時尚開發有限公司經理游向雯表示,早期台灣的商品不論是家飾、服裝、藝術品,都對廣州有很大影響,特別是90年代末期,當時大陸比較封閉,對流行的敏銳度沒有台灣好,當時台灣過季的衣飾,在廣州算是最新款式,但隨著時間演變,差距已經不算太大。

她補充,說到廣州幾個知名的飾品批發地,北京路商圈、泰康路、火車站商圈都有不少店家。但很多都屬於單打獨鬥,確實要整合行銷,會對產品的銷售有很大幫助。

【2011/10/25 聯合報】

上海日月光 轉攻餐飲娛樂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林茂仁/上海二十五日電】 2011.10.26 03:15 am

 


圖/經濟日報提供
上海日月光購物中心策略大轉彎,將從原本以百貨公司及3C賣場為主,調整為上海浦西最大餐飲娛樂中心,近日已經開始調整櫃位,並投資人民幣3,000萬元(約新台幣1.4億元)進行局部改裝,最快年底前可望完成。

走進上海日月光購物中心地下二樓,將近1,500坪的面積全部圍起來裝修,這塊原本是銷售3C產品的鼎好電子商城,已打通部份牆面裝設水電及瓦斯管線。日月光朱姓主管證實,將大量引進餐飲業者,就連一樓的黃金店面,也會有多家知名餐飲業者進駐,例如台商「早安巴黎」餐廳就將在近日開張。

據了解,日月光購物中心將餐飲娛樂列為重點後,未來若營運模式成功,也將會複製到重慶日月光購物中心以及明年底開張的上海嘉定日月光購物中心。至於同集團位於北京的鼎好電子商城,近期將改名為日月光鼎好電子商城,也會考慮採用類似模式,降低3C賣場的比重。

上海日月光購物中心去年9月風光開張,位居上海最大文創產業專區「田子坊」對面,鄰近知名的上海新天地及徐家匯,且位於地鐵9號線打浦橋站,是地鐵共構案,地鐵出口直通購物中心,地點相當好。但經過一年的營運後,人潮一直不如預期,才決定大幅度調整。

日月光主管表示,日月光購物中心原本3C賣場約占三分之一,將大幅縮減一半,多出來面積將引進餐飲業及KTV等,預計年底前開張,可望成為浦西最大的餐飲娛樂中心。

日月光主管指出,田子坊每天造訪人潮高達四萬人,未來幾年可能擴增為八萬人,將是日月光餐飲業潛在的消費族群。日月光購物中心後方的辦公大樓及酒店式公寓預計明年啟用,每天有十多萬人流動,餐飲業不用擔心沒生意。

【2011/10/26 經濟日報】

中國的飯局


飯局三大要素:酒、菜、煙;飯局
三大紀律:讓座、勸酒、搶埋單;飯局
三大特色:吹捧、忽悠、講段子;飯局
三大主力:賓客,主人,陪客;飯局
三大功能:求人,密謀,慶功;飯局
三大注意:剩菜,剩飯,剩酒;飯局
三大境界:豪言壯語,瘋言瘋語,不言不語。

點評【飯局?佈局?迷局?騙局】

優秀生穿紅衣 人肉廣告牌

【世界日報╱北京27日電】 2011.10.27 03:12 pm

 
 內蒙古包頭市有初中在紅色校服背後印有「包24中優秀生」和「翔銳房地產」字樣,引發網民熱議。
取材自中國廣播網
繼陝西西安有小學以綠領巾標籤劣學生後,內蒙古包頭市有初中亦被網民踢爆向成績排前50名的優異生派發特製紅校服,校服由地產商贊助,背後印有「包24中優秀生,翔銳房地產」字樣,令學生猶如人肉廣告牌,網民怒斥學校向金錢低頭。校方辯稱字樣並非校方和地產商所印,可能是加工環節出問題。事件經媒體報導後,包頭市東河區教育局責令24中停止該做法,並在一周內收回所有紅校服。


中國廣播網報導,網民「天佑中華A」發布微博稱包頭24中向初二、初三前50名學生發放背後印有「包24中優秀生,翔銳房地產」字樣的紅色校服,並指出,校服由翔銳房地產公司贊助。


據報導,校方證實從上月起共派發百多件特製紅校服,作為對優秀學生的獎勵,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因為該校普通校服按年級分為白色、黑色和藍色,穿鮮艷紅衣的優異生站在人群中尤為矚目。部分家長擔心標籤學生,對孩子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但是,最惹來非議的是,特製校服背部除印有優秀生,還有地產商名稱。據報導,發帖網民痛斥:「紅校服比綠領巾更為惡劣,集媚權、媚錢、奴性於一身!」網民質疑校方犧牲學生尊嚴,向金錢低頭,恐教壞下一代。還有網民建議,「挖出校長來瞧瞧,是不是錢眼兒長臉上了?」


報導指出,校方回應,事前曾經徵求家長和學生同意,又稱校服樣辦並沒有地產商字樣,可能是加工環節出了問題。涉事地產商則拒絕媒體採訪,未回應風波。


「又一歧視劣學生之創舉,為何沒完沒了?」網民指出,綠領巾事件後,教育部已要求各級學校不得以任何方式對未成年學生進行所謂「好」與「差」的區別,呼籲當局介入。目前當局已責令該校收回所有紅校服。

【2011/10/27 世界日報】

民工學校最後一課 師生痛哭

【世界日報╱上海27日電】 2011.10.27 03:12 pm


「實拍打工子弟學校最後一課」的短片近日在網上熱傳,感動不少網民。片中學生泣不成聲,老師哽咽講話,對學校被關閉難捨難離。老師勉勵這群來自河南、四川、湖南等地的學生,無論將來去到哪裡,都不要小看自己,保持自信和樂觀。據了解,「最後一課」在網上熱傳兩天後,該所被叫停的打工子弟學校復課了。


東方早報報導,該校是在北京市朝陽區專門取錄外來工子弟的民辦東壩鄉實驗學校,原有1300名學生,但今年6月,北京市宣布取締包括該校在內的20多間打工子弟學校。該校與當局展開「拉鋸戰」,提早在8月中開學,希望與僅餘的400多名學生和家長們合力護校。但堅持兩個月後,終未能頂住壓力而關閉。師生上最後一堂課時,相擁痛哭。


報導指出,視頻中女老師翟梅稱,應聘時就已得知北京市將關閉24所外來打工子弟小學的消息。「當時很多老師已經走了,但學生還在,他們需要老師,所以我決定留下來。」


翟梅稱,截至10月21日,她僅僅上了1個月零10天的課,孩子一聽說情況,「哭聲一片,邊收拾書包邊哭。學生利用最後時間給我寫信,有個學生送給我一元錢。他說,『這是我奶奶幾年前給我的錢,老師你打開錢就知道了。』我打開錢,看到號碼是好多8,很吉祥的數字。我被感動了,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


報導指出,視頻引發各方關注,該校在兩天後復課。校長楊勤表示,「復課是按照北京市教委不讓一個外來務工子弟學生失學的精神。」

【2011/10/27 世界日報】

176大學生 被騙到黑廠當苦力

【世界日報╱北京28日電】 2011.10.28 03:10 pm

 
「我原本以為,這次實習能多賺點錢貼補生活費,鍛煉一下自己,沒想到結果會是這樣。」安徽綠海商務學院經貿系大三學生王軍(化名)說,20日在學院組織下,他與100多名大三學生同往蘇州科技園實習,卻被對方騙入當地農村私人工廠當苦力。


新安晚報報導,安徽綠海商務學院宣傳處證實此事,並稱學院也被蘇州科技園區欺騙。樊處長說,「當時我們與蘇州科技園簽訂協定時,他們承諾將學生先安排到園區內中新聯公司和眾福科技公司實習三個月,實習期滿再簽訂就業合同,誰知他們私下自己換公司」。目前,他們正與對方交涉,已接回170名學生。


據報導,王軍來自皖北農村,家裡條件艱苦,為了讓父母少累一些,進入大三後,王軍一邊學習,一邊急切尋找招聘資訊,當他獲悉蘇州科技園開出「工資每月2500到2800元,實習期間也能拿到2000以上」的條件後,便滿懷憧憬地前往蘇州。


然而,蘇州科技園工作人員卻帶他們去吳中市農村的兩家私人工廠。「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從早上8時一直到晚上8時,一個月卻只給1000元左右。」更讓人無法忍受的是,每天幹重活,「兩天才吃一頓工作餐,飯少得可憐,還不夠餵貓呢。」睡覺也得睡在冰冷的涼蓆上。


據報導,安徽綠海商務學院宣傳處表示,「我們接到學生反映後,立刻與該公司聯繫,並與吳中市的兩家私人企業緊急交涉。」目前仍有6名學生滯留在蘇州。樊處長坦言,此前學院領導雖兩次實地考察,但沒想到蘇州科技園會臨時更換實習企業,導致學生被騙走2萬多元,學院表達歉意,稱將透過法律途徑解決此事。

【2011/10/28 世界日報】

廣告銷售增加 百度獲利漲8成

【中央社╱台北28日電】 2011.10.28 12:36 pm

 
中國市值最大網路公司百度公布,第3季獲利增加80%,優於分析師預期,主因搜尋引擎廣告營收增加。

百度今天公布,淨利增至18.8億元人民幣(2.95億美元),或美國存託憑證(ADR)每單位5.38元人民幣,高於去年同期的10.5億元人民幣,或ADR每單位3元人民幣,也超過彭博調查8位分析師預估均值18.5億元人民幣。

由於廣告商加碼支付關鍵字費用,以吸引中國網路用戶,百度營收激增85%。百度在中國搜尋引擎市占超過80%。執行長李彥宏正加碼投資無線網路、旅遊等多項服務,以和對手阿里巴巴集團、騰訊控股有限公司競爭。富比世雜誌將李彥宏列為中國第2大富翁。

元大證券駐香港的何景行在財報發布前表示:「百度讓客戶增加廣告支出。」他給百度股票評等為「買進」。他說,百度正逐漸攻下Google公司(Google Inc.)等對手的中國市占。

百度股價27日在那斯達克市場大漲5.8%,收138.39美元。該股今年累漲43%,漲幅高於對手股票。(譯者:中央社黃馨玉)

【2011/10/28 中央社】

一胎化30年 讓大陸少生4億人口

【Upaper╱中央社 】 2011.10.28 03:43 am
 

中國實行計劃生育30多年來,少生4億人,使「世界70億人口日」推遲5年到來。

世界人口本月底將達70億之際,大陸當局表示,從實施計劃生育30多年來,大陸人口少生4億人,使「世界70億人口日」晚了5年到來,不過人口結構將面臨老齡化等5大問題。

聯合國人口基金昨天在全球發佈2011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稱,10月底世界人口達到70億。大陸占世界人口比例,從197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22%下降到2010年的19%,如不實施計劃生育,目前人口規模可能會超過17億。

根據去年11月公布的第6次人口普查,全中國大陸目前有13億3900多萬人。

報導表示,大陸人口發展面臨5大問題,包括人口總量持續成長、人口素質總體不高、人口結構性問題明顯、人口流動遷徙活躍、家庭傳統呈弱化趨勢等。

【2011/10/28 Upaper】

大陸年輕人 「逃回」北上廣

【聯合報╱記者羅印冲/綜合報導】 2011.10.28 03:43 am

 
大陸一線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驚人,近年出現「逃離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風潮。但逃離大城市的年輕人,發現小地方無法滿足精神需求,不願繼續沉陷在精神荒漠,決定「逃回」北上廣。

據人民日報報導,當初逃離大城市的年輕人,以為小地方的生活壓力小,能過得舒服,但實際情況卻讓人失望;小城市物價雖低,但薪資也低,加上生活單調,從大城市回到小地方,感覺就像跳進「圍城」。

有專家認為,年輕人「逃回」北上廣,是對人生圍城的無奈;生活在大城市,雖背負經濟壓力,但能滿足無可替代的精神需求。

專家解釋,這不僅因為大城市有更多的電影院或文化中心,也在於大城市更加開放和包容;年輕人可找到價值觀相近的群體,避免在經濟飛快成長中,沉陷在精神荒漠。

報導舉出實際案例。曾靜,曾在廣州從事企劃工作,當初覺得廣州物價高、交通難,決定「逃到」小城東莞。但在東莞生活卻極不適應,例如晚飯後走出廠區,根本沒有休閒去處,連看個電視都要待在食堂。

曾靜說,她已屆適婚年齡,但生活圈子太窄,「那些常約她出去的男生,不論學識或眼界都離她的要求太遠」,這讓她懷念起在廣州聽音樂會的日子,也留戀在珠江邊和朋友聚會的時光。這個月她回到廣州,已不再有過去的心煩意亂。

小城市講人情、拚關係,讓曾在大城討生活的人無法適應。去年趙文從北京回到山東泰安,跟著叔叔從事體育用品銷售,深刻體驗到在小城市做事有多困難。

趙文為銷售一款商品,向當地政府辦理手續,沒想到折騰半個月卻沒動靜,最後在叔叔帶領下,透過朋友找到相關部門負責人,經過「請客、吃飯、送禮、說好話」,兩天就把事情搞定。

趙文說,大城市的人還有時間把精力用在做事上,在小地方必須花很大心力在處理人際關係。

專家認為,就算逃回北上廣,現實問題還是存在,房價依舊高不可攀、生活壓力也沒有減少;政府應協助年輕人解決安居問題。

【2011/10/28 聯合報】

辨善抵惡 廣東將設「好人基金」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綜合報導】 2011.10.28 03:43 am

 
小悅悅事件後,大陸掀起道德淪陷的討論。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顧作義透露,廣東將設立「好人基金」幫助見義勇為的好人解困,同時建立好人有好報、壞人受懲罰的社會機制,幫助明辨真善美、抵制假醜惡。

據信息時報報導,由廣東省文明委主辦的「喚醒道德良知、建設幸福廣東」文明論壇在廣東藝術博覽館舉行。

顧作義指出,小悅悅事件的發生讓人感到震驚、痛心,給全社會敲響了警鐘,對小悅悅事件譴責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反思更重要,只有從法律、制度、道德、社會層面入手,構建有利見義勇為法治環境,建立獎勵機制和社會風氣,才能有力重組道德規範、修復社會信任。

廣東省文明辦將開展好人建設活動,開展廣東好人的評選和推薦活動,動員社會各界推薦評議好人,宣傳表彰獎勵好人,形成做好人光榮的良好氛圍。據透露,廣東將建立好人有好報、壞人受懲罰的社會機制,幫助人民明辨真善美、抵制假醜惡,加強輿論的監督。

同時,省文明辦將開展宣傳好人、幫助好人活動,將開展關愛困難道德模範的活動,設立好人基金,幫助做好事的人解決實際困難,要在社區管理上開展新機制,開展好鄰居、好社區的活動,建設和諧的人際關係。

華南師範大學副教授唐昊指出,要讓講道德不再成為有風險的事。社會呼喚公民要承擔道德,但好公民卻得不到制度的保護,這是需要反思的,因此要成立好人基金,保護這個社會做好事的好人,讓講道德不再成為有風險的事。

唐昊還指出,小悅悅事件發生後,很多譴責的矛頭指向那十八個路人,通過譴責這十八個人的見死不救實際上能獲得自身的一種道德優越感。

【2011/10/27 聯合報】

世博賣地 13央企低價瓜分

【經濟日報╱記者邱莞仁/綜合報導】 2011.10.28 03:43 am

 
上海世博去年10月風光落幕,園區內廣袤的地塊也成為企業瞄準目標。在近日舉行的世博地塊集中掛牌出讓,除一幅被公告調整交易進度的地塊外,共計有九幅商業辦公用地被13家大陸央企以底價瓜分,總出讓金達人民幣76億元(約新台幣359億元)。

參與26日在上海舉行的土地出讓企業,包括中國商飛、中信建設、上海電力、山東魯能、中國華電等。其中華電置業有限公司、中國華電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華電煤業集團公司、上海華電電力發展有限公司四家央企組成了一個聯合體拿地。隨著世博地塊大規模現身土地市場,也意味著世博土地盛宴正式拉開帷幕。

粗略估算,被央企拿下的九幅地塊中,平均樓面地價每平方米不足人民幣2萬元(約新台幣9.5萬元),遠低於周邊市場價。

業內人士分析,若以每平方米人民幣1.8萬元(約新台幣8.5萬元)的價格計算,加上建設、裝潢成本,最終樓面地價不過每平方米人民幣3萬元(約新台幣15萬元)左右,相較於上海著名經貿區陸家嘴或濱江區動輒每平方米人民幣5到8萬元(約新台幣24到38萬元)的商辦大樓,仍是相當便宜。

中國證券報與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目前,世博園B片區已規劃建設成為央企總部聚集區。今年7月起,包括中國華能集團、中國華電集團、中國鋁業公司、招商局集團等在內的多家央企與上海世博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簽約,入駐世博B片區。

世博B片區規劃用地面積18.72公頃,地上總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數據顯示,此次出讓的10幅地塊,出讓面積共計9.2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共計47.15萬平方米,起始總價為人民幣84.2億元(約新台幣400億元),已占B片區規劃用地的五成。

【2011/10/28 經濟日報】

湖北退休教師 自辦「農家書屋」

2011/10/27 
【新華社】


「這兩年在許多熱心人的支持幫助下,我的『農家書屋』書更多了,來看書的人也更多了。」


時隔兩年,記者再次來到位於湖北省浠水縣洗馬鎮羊角橋村退休教師汪新民家,老人興奮地告訴記者:「還是那句話,『富不丟豬,窮不丟書』,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明白這個道理。」


還是那個低矮破舊的磚瓦房,晴朗的白天,屋子裏亮著電燈卻仍然顯得昏暗擁擠。一進大門,兩邊是覆蓋了整面墻的書架,從堂屋一直延伸到房間。書架上整整齊齊地擺滿各色書籍,按照青少年讀物、文學小說、農業科技、偉人名人等分類。


房間大門上貼著大紅的「羊角橋村《農家書屋》閱覽室」幾個字,房間裏的幾張四方桌上還堆著一些熱心人剛剛捐送來的書籍。幾位老人正在屋裏看書。80多歲的姜文珍告訴記者,自己來自鄰近的姜堰村,是這裡的常客。「我愛看看文學書,還經常寫點民間故事,有了這個農家書屋,老來生活更豐富了。」


汪新民介紹說,平時來看書的多數是老年人,有本村的,也有周圍幾個村的,一到週末和節假日,來看書的學生們就很多了。


2010年春節期間,記者曾慕名來到汪新民家。那時這裡差不多是全村最熱鬧的地方,外地打工回來的年輕人,放假在家的學生,三三兩兩擁到汪老師家,或者坐在這裏看書,或者借幾本回家讀。那時候,書屋裏的書籍有一萬多冊。「你們作了報導以後,很多熱心人給我寄書、捐書,現在應該有好幾萬冊了吧。」汪新民說。


汪老師愛讀書,從學校退休回到村裏後,他一直沒有閒著。一把剪刀、一支筆,辦剪報,收藏書籍,積累了大量的文化資料。農閒時,不少村民無所事事,村裏打麻將成風。他就同老伴商量,騰出一間大屋,將自己多年來收藏的書籍、剪報全部整理出來,辦了一個「農家書屋」,村民們吸引到書桌上來。


2003年初,這個簡易的「農家書屋」開張了。一開始,來看書的人不多,汪新民就主動將書送上門,或者把村裏孩子叫過來給他們講故事,慢慢地「農家書屋」人氣越來越旺,許多村民閒下來就鑽進他家,連鄰村的也紛紛來看書、借書。


人多了,書不夠,汪老師又有了新的追求:除了拿出自己退休工資來買書、訂報,他還到處去「討書」「求書」。別人丟的書他撿回來,別人當廢品賣的書他買回來。他還到縣裏、鎮裏「敲門」拜訪有關領導,給自己以前的學生寫信,希望他們支持「農家書屋」,贈送書刊。


有一次,汪新民聽說有位老同事把50多本舊書賣給收廢品的小販,他竟冒著大雨,跑了三四公里路找到那個小販,硬是把書買了回來。


汪老師聲名越播越遠,捐書、送書的熱心人也越來越多。記者正在採訪時,湖北省圖書館中文部的焉虹主任也來了,還帶來了600多本書。她告訴記者,從媒體上看到汪老師的事跡後,深受感動,專門送來一批書,還決定在這裡建一個館外圖書流通點,以後將定期過來更換書籍。


汪老師告訴記者,書多了,家裏沒地方擺放,他開始贈送,已經送了不少書給村民和附近的「農家書屋」,還送了一批書給已出嫁的女兒,打算在那裏再辦起一個「農家書屋」。「姑娘昨天回娘家,我們沒什么給她,又送了她一摞書。」汪老師的老伴顧桂娥笑著說。


看到老伴辦書屋「已經到了發癡的程度」,顧桂娥沒有怨言,每天早早將屋裏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燒好開水,泡上茶,張羅著村民到家裏來讀書。在他家破舊的木板門外,老兩口栽了一些蘆薈、金錢桔等,幾株火紅的「一串紅」眼下開得正豔。花樹之下,擺著石凳、竹椅,這時又有幾位老人坐在陽光下看書了。


【2011-10-27 新華社】

廈門有個「台灣農民村」

2011/10/27 
【新華社】

在廈門集美,有一個小小的村莊,一條長2公里的鄉村公路邊上,聚集了10多家台商農場,有種菜、養花、種水果、養鵝……這就是廈門擁有台商農場最多的村莊雙嶺村。


蔡林秀琴就是其中一員。2000年,隨著兩岸交流的熱絡,蔡林秀琴離開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台灣桃園縣,開始到海南、廣東珠海、福建廈門考察,想要到大陸找一塊土地休閒養老。最後,她選定了廈門集美雙嶺村,從當地農民手裏租下110多畝地,辦起了現代農莊。


「當時選中了這裡,是綜合了好幾個因素的,看中了這裏閩南文化和台灣桃園同種同根,語言上交流起來沒有問題,此外離機場又近,再加上大、小『三通』,回家也方便。」蔡林秀琴說。


第一年,她在110多畝地上種下了楊桃、火龍果、芭樂、柳橙、葡萄柚等台灣品種果樹。第二年,她擴大了種植,租下了150多畝地,這個規模一直維持到現在。


「一開始就是在不停地嘗試,各種水果都栽了些,後來不斷地摸索,現在就只種了火龍果、芭樂、芒果,這些比較好活,另外留了20畝地種菜。」蔡林秀琴說。


在蔡林秀琴自建的一排農舍前,上百畝綠油油的芭樂和芒果樹已挂了不少拳頭大小的果實,屋後就是她的菜地,上海青、空心菜等蔬菜綠意滿畦。環繞著她的小屋,是連片的如仙人掌般的火龍果枝藤,紫紅的火龍果在綠色枝藤中若隱若現。


蔡林秀琴洗了幾個芭樂、切了一盤火龍果請記者品嘗。一嘗之下,青色的芭樂滑膩香甜、紫紅的火龍果清甜多汁,口感果然不一般。


「像這種紅肉火龍果,就是從台灣引進的。」蔡林秀琴說,現在她的果樹品種都是台灣引進的,栽種技術也是。當初和她一起的還有一個台灣的技術人員,這麼多年下來,她已經學會了全套的栽種技藝,一個人就可以解決農莊的技術問題了。


蔡林秀琴笑道,剛到廈門時,覺得自己還蠻時髦的,現在,「已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了」。她伸出雙手給記者看,手上留了好多道火龍果刺出的傷痕。


「果實一成熟,我就全批給了當地的果品經銷商。我這裏的水果口碑還是很好的。」蔡林秀琴自豪地說。


在雙嶺村,滿目都是綠色的田園畫面,傳統的閩南紅磚厝和嶄新的現代農舍參差散落其間。蔡林秀琴說,這一帶這十年的變化簡直是「天差地別」,剛來時這裡「鳥不生蛋」,連路燈都沒有,沒水沒電,自己打井,現在到處是高樓大廈,「連山上都有路燈了」。


除了蔡林秀琴,這裡還有十來戶台灣人家,尋一塊地,種花、種菜、養蜂,過起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田園生活。


來自台灣彰化的許基炫是最早紮根這裡的。1999年,許基炫投資100多萬美元,租下100多畝地,辦起了園藝公司,只種葉子不種花是他的園藝公司特色。在他那100多畝的苗圃裏,欣賞一盤盤形狀各異、儀態萬千的觀葉植物,人們會由衷地驚嘆,原來綠葉並不比鮮花遜色。


在台商的引領和帶動下,目前雙嶺村的村民已經改變了原先傳統農業的模式,走上了現代觀光農業的道路。


在許基炫到來之前,雙嶺村的農田裏種植的是清一色的稻子。他熱情地引導村民種植虎尾蘭等觀葉植物,幫助他們尋找銷售渠道。現在,已經有30多名村民成為他的員工,而且雙嶺村已經有了1200多畝花卉種植基地。


2006年,廈門市首個正式掛牌的花卉合作社——集美區雙嶺農富花卉苗圃合作社正式成立,已經有70多戶種植戶參加了合作社,種植的小盆栽花卉品種上百個,出口產品以「虎尾蘭」為主打品種,主銷日本、韓國等國外市場,年行銷額200多萬元。


【2011-10-27 新華社】

「寡婦村」的變遷

2011/10/27  【新華社】

90歲的黃阿甲更願意人們稱呼他的故鄉福建省東山縣銅砵村為銅砵村,而不是「寡婦村」。他更願意人們穿過筆直整潔的村道,讚嘆村裏新建的樓房,或者到他寬敞明亮的家裏看看兒子收藏的一些精美的盆景和石頭。如今,「寡婦村」已漸漸走進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一切。


作為半個多世紀前那場人間悲劇的親歷者,黃阿甲無法忘卻「寡婦村」得名的由來:1950年,國民黨退敗臺灣時強抓壯丁,一夜之間,只有200多戶人家的銅砵村被抓走147名青壯年,黃阿甲就是其中之一。這導致包括黃阿甲妻子林鳳燕在內的91名銅砵村年輕婦女生生與丈夫離散,成了事實上的「活寡婦」。


3年前,黃阿甲從台灣回到銅砵村定居。每天陪伴著他的,是妻子林鳳燕的遺像。「147人只剩下15人。以前回村定居的有19人,如今活著的只有2人。91個妻子只剩下14個,但是都不配對。」東山縣「寡婦村」展覽館館長黃鎮國告訴記者。


展覽館裏,一群從福建龍岩趕來的遊客細細查看當年留下的一些物件——一雙鞋、一堆信、一些老照片,在導遊的講解聲中走進過去的銅砵村,走進那段悲慘的歷史。展覽館外,在自家的院子裏,黃阿甲在閩南的海風和陽光中安度晚年。他已漸漸習慣了現在的銅砵村,這個銅砵村早已不是他當年離開時的模樣,甚至和20多年前台灣開放大陸探親時他第一次回村相比,都已是大為改觀。


「以前有些人一眼看到村裏那麼多高樓別墅,總會問,這都是台屬蓋的嗎?一開始這麼猜沒錯,村裏的第一部彩電就是去台人員帶來的,但後來大家漸漸富裕,也就看不出差別了。」黃鎮國說。


在黃阿甲眼裏,唯一不變的是村口的那棵古榕樹——當時他們被押解著從榕樹下經過。但是,在黃鎮國看來,「其實連古榕樹也都變化了,它長得更繁茂了,而且因為周邊的房子不斷建設,它實際上從位於村口變成地處村中央了。」


如今,見證了林鳳燕們從青春少婦變成白髮老人、又眼看著他們一個個凋零的古榕樹,已成為「懷鄉亭公園」的一景。古榕樹下,擺放著石桌石凳,不遠處,一叢粉紅的三角梅正開著花。黃鎮國告訴記者,公園是幾個月前剛剛修建的,方便村民們休閒。


在另一個去台人員黃拱成的家裏,91歲的老人家在庭院裏開闢了一個「開心農場」,種了花生、地瓜,栽了鐵樹、三角梅,還搭了葡萄架。「閒著沒事隨便整整。」他說,「日子過得還行,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為記者帶路的黃澤和是黃拱成的孫子輩,今年36歲,提起「寡婦村」,他輕聲說了一句,「都是一甲子前的事情了。」他更願意告訴記者現在的生活情況:靠養殖、投資每年他能掙兩三萬元。作為村支委的他,這陣子正忙著開會討論村裏的幾個項目。


「建設環島路、五星級酒店,還有中學,等等,最近我們同時抓六七個項目。」銅砵村黨委書記黃昭翰對記者說,銅砵村的地理位置不錯,靠近東山縣城,靠近馬鑾灣景區,加上整體的發展形勢,村裏經濟越來越好。


目前,銅砵村有3280多人口,村民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養殖、討小海(捕魚)和外出打工等。


雖然不是每個人的年收入都能達到黃澤和的水準,不過,去年村民人均收入8200多元,今年預計能達到8500元左右,也是遠近有名的小康村了。


「從來家與國,命運總相依。國家分裂,銅砵村的家庭也分裂,造成了寡婦村的悲劇。如今,兩岸交流形勢好了,加上大陸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寡婦村是真的舊貌換新顏了。」黃鎮國說。


【2011-10-27 新華社】

打造印度這家公司

‧THE ECONOMIST 2011/10/28 
 它是一個靜待著的超級大國,這裡的人民有投票權,這個社會很喧鬧,這些公司熱血澎湃地亟欲躍上世界舞台。 


【撰文/台灣英文雜誌社】

這個弱國已經創造了一種新經濟。但不改革,他們將達到極限。



在長期努力以西式方式做事的情況下,印度的崛起,對所有對民主和資本主義的組合有信心的人,提供了一顆定心丸。它是一個靜待著的超級大國,這裡的人民有投票權,這個社會很喧鬧,這些公司熱血澎湃地亟欲躍上世界舞台。與中國的獨裁資本主義對比,自由派人士可以在此找到安慰。有些人認為這裡的情況就像是採用美國自由放任的做法,再加上辛辣的食物和糟糕的道路。但是,這種觀點是個錯覺。因為儘管印度的資本主義確實精力十足,但它是照著自己的規則在走,有些規則甚至比其他地方的還要好。


彷彿來自火星的孟買

不可否認,一些印度公司的成長就像是美國式的童話。Infosys這家科技公司,在一個世代內就從創業初期躍升為全球藍籌股,由機構股東擁有,而且測量這家公司價值的方式和大多數西方的尺度一樣:股價。然而,這家公司是個例外,而不是常態。投資者上了孟買的街道,可能會認為這裡的商業環境比較像是巴西聖保羅、南韓首爾和上海的組合,而只有幾分像矽谷。


在西方國家的經濟裡,股市利潤的一半以上是來自由機構投資者控制的公司;在印度則只有八分之一。相反的,資本主義嚴重傾向國有和大型企業(通常是由家族和家族信託所控制的企業集團)。政府政策多變陳腐,有時甚至嚴重扭曲。國家支持的企業(類似中國的情況),佔了股市利潤的40%,而且主導著能源和金融業。大量的其他公共部門(其中一些甚至可說是老舊不堪),卻經常造成瓶頸。這些都是印度費邊噩夢所帶來的殘餘。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OCT22-28/2011,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美1%最富族群 28年內所得成長275%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11.10.27 02:57 pm

 
美國國會預算處 (CBO)公布研究結果說,1979年到2007年間,美國最富有的1%高收入族群稅後所得成長多達275%,中產階級同期間稅後所得只成長40%。

2007年,美國所得最高1%族群的收入占全美收入的17%,遠高於1979年的8%。美國收入最高20%族群的2007年所得占全美53%,也比1979年的43%提高很多。相對上,收入最低20%族群的所得只占全美5%,低於1979年的7%。

另據「今日美國報」報導,全美中產階級的所得在2006年至2010年間大幅縮水,他們的所得在全美家庭總收入所占的比率遭到嚴重擠壓,所得移向富人,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

「今日美國報」分析人口普查數據發現,美國150個地區的中產階級所得,在全美家庭所得所占的比率下降,呈下降之勢的大都會區比呈增加之勢的地區多一倍。中產階級指家庭每年收入2萬700美元至9萬9900美元者,富有族群通常指年所得超過18萬1000元美者。

CBS、「紐約時報」聯合進行的民調顯示,66%受訪美國民眾表示,美國財富應該更公平地分配;僅有26%民眾認為,美國財富分配公平。根據這項民調,七成美國人認為,共和黨國會議員的政策對富人有利。

【2011/10/27 聯合晚報】

人工智慧之父麥卡錫逝世 享壽84

【中央社╱加州26日綜合外電報導】 2011.10.27 03:50 pm

 
享有「人工智慧之父」稱譽的美國科學家麥卡錫(John McCarthy),24日清晨在位於加州巴羅艾托(Palo Alto)的家中逝世,享年84歲。

麥卡錫也是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榮譽教授,校方宣布了麥卡錫逝世消息。

麥卡錫是人工智慧科技領域的先驅,1955年在1項研究論文中創立「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igence) 一詞。他認為電腦可以編程模擬人類各方面智能。

他也在1958年創建Lisp程式語言,為蘋果公司最新iPhone產品「Siri個人助理」的聲控科技鋪路,並於1971年獲頒號稱電腦界諾貝爾獎的「圖靈獎」(TuringAward)。

根據科技新聞網站Silicon Republic,麥卡錫1927年出生於波士頓,但之後隨著父母搬到洛杉磯並自學進階數學,24歲就已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University)取得數學博士學位。

麥卡錫一生當中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及史丹佛大學。

【2011/10/27 中央社】

IT天才賈伯斯 父母教育方法催生

‧朝鮮日報中文網 2011/10/27 
 


【朝鮮日報/記者金熙燮/朝鮮日報中文網提供】
1972年9月,保羅‧賈伯斯和克拉拉‧賈伯斯夫婦載著兒子驅車1000公里,從加利福尼亞森尼韋爾赶到位於俄勒岡州波特蘭的里德學院,當天是他們的兒子上大學的日子。

但他們領養的兒子卻不讓他們進學校,他說:「不想讓人知道父母在這兒。」在24日發行的自傳中,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寫到:「他們為我付出了一生,那是我人生中最內疚的時刻。」

賈伯斯和微軟的比爾‧蓋茨、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都是用IT技術改變世界的天才。他們有很多共同點。例如,從小表現出驚人的「計算機大師級」實力、人際關係一般、無法適應學校生活。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父母早早發現了子女的才華而因材施教。


1.儘快喚醒天賦

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的父親是一名牙醫,母親是精神科醫生。對電腦情有獨鍾的父親從兒子9歲時開始就教兒子編程。父親發現兒子在計算方面有很高的天賦,兒子11歲時,他聘請了一名軟體發展人員擔任家教。兒子上初中後,父親為兒子報名參加家附近的默西學院(Mercy College)研究生院講座。當時,教授對他說:「不能把孩子帶到教室裡。」他說:「不是我上課,而是我兒子。」

賈伯斯的父親是一名高中學歷的汽車維修工。看到賈伯斯對電子線路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父親每到週末就帶著兒子到二手商品零售店,購買製造收音機、唱片機所需的零配件。家境不富裕的賈伯斯父母把當時上小學的賈伯斯送到相鄰的工程師家裡,讓他學習麥克風、音箱的工作原理等電子工學基礎知識。父親還帶賈伯斯到美國宇航局(NASA)研究所參觀大型電腦,賈伯斯看得忘乎所以,決心長大後一定要從事電腦業。

2.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

微軟共同創始人比爾‧蓋茨出生於西雅圖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爺爺是銀行行長,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教師。7歲時,蓋茨就可以背誦家裡的所有百科辭典,讓父母大吃一驚。

父母將他送入了西雅圖最好的私立學校湖濱中學。蓋茨父母在1967年通過家長會,向該校捐贈了電腦。得益於此,在其他孩子還從未看過電腦的時候,蓋茨就在學校機房玩電腦到深夜。

紮克伯格畢業於著名寄宿學校之一的「菲力浦斯埃克塞特學院」(高中)。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也曾將兒子送入該名牌學校。紮克伯格不僅是電腦天才,在語言方面也表現出很高的天賦,他會法語、希伯來語、拉丁語、古代希臘語等各種語言。上大學時紮克伯格就非常喜歡引用荷馬史詩《伊里亞德》(Iliad)。這都得益於父親的英才教育。

賈伯斯的父母因為兒子上的公立中學頻發幫派鬥毆和性暴力事件,將兒子轉學到地區名牌大學。為此,他們賣房搬了家。養父母曾向賈伯斯的親生父母承諾「一定會供兒子上大學」。為了把賈伯斯送入裡德學院,他們拿出了積攢10年的存款。

3.相信兒子

賈伯斯的父親因賈伯斯在學校惹禍而被老師叫到了學校,但父親反而理直氣壯地說:「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是教師的責任,而不是孩子的錯誤。不能刺激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讓孩子們像傻瓜一樣死記硬背的學校反而有問題。」

蓋茨和紮克伯格的父親也沒有強迫兒子像自己一樣成為律師或醫生,他們支援兒子選擇自己的路。兩人從哈佛大學退學,分別要創辦微軟和Facebook時,他們的父親不但不反對,反而還資助啟動資金。蓋茨說:「當時從哈佛大學退學要創立對任何人都陌生的軟體事業時,父母站在了我的一邊。」

4.對子女以身作則

賈伯斯的父親在家建圍牆時教賈伯斯用錘子,在車庫修汽車時帶著賈伯斯一起工作。他教賈伯斯做事不能華而不實,賈伯斯的完美主義正是從小養成的。

紮克伯格也說:「每次向父母提問,他們都引用事實、經驗、邏輯和客觀依據作說明,而不是簡單地回答『是』還是『不是』。」也就是說,父母為子女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2011-10-26/朝鮮日報中文網】

2011/10/27

管理大師柯林斯:環境愈混亂,愈需要紀律

2011-10 天下雜誌 483期 作者:吳怡靜

「我們正在進入一段充滿不確定與動盪的延長期,」《從A到A+》暢銷作者柯林斯最近警示。市場動盪、景氣看衰、前景難料,「在這樣的世界裡,勝出的必要關鍵是什麼?」他在剛出版的新書裡提醒,正因為我們無法預料未來,所以愈要做好準備。大師給企業的第一個叮嚀:當環境愈混亂,愈需要嚴守紀律……。



一九一一年十月,整整一百年前,兩支精銳的探險隊伍,同時向南極出發,展開了搶攻南極點的競賽。

由挪威人亞孟森率領的五人探險隊,在十二月十四日成功抵達南緯九十度,成為第一支踏上南極點的人類隊伍。更重要的是,他們全都活著返回營地,回到了家鄉。

另一支由英國人史考特帶領的探險隊,不但落後了一個多月才抵達南極點,更在回程途中,遭遇恐怖的暴風雪,五個人全部罹難於羅斯冰棚。

這場歷史性的雙人對決,深深吸引著熱愛攀岩、登山,《從A到A+》暢銷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

他的疑問:同一時間、同一目標、同樣面對了惡劣的艱困環境──酷寒、暴風雪、危險的冰河裂隙──結果卻天差地遠。為什麼會這樣?

換成是企業,同樣面對了快速變動、充滿混亂與不確定的經營環境,為什麼有的企業就是能夠成功?有的企業只能飲恨落敗?勝出的關鍵在哪裡?

二○○一年寫出企業如何追求成功的暢銷書《從A到A+》。十年後,柯林斯鎖定「逆境領導」的命題,再度以新書《Great by Choice》探討:A+企業如何在混亂、不確定的動盪時代,仍然保持成功不墜?

為了找出答案,他的研究團隊花了九年時間,過濾兩萬多家美國企業,找出了七家「不論環境再動盪,就是有辦法勝出」的成功企業,取名為「十倍勝」公司(10Xers,因為它們的股東報酬率,都超過了業界十倍以上)。

同時,另外挑出七家面臨相同處境、表現卻落後許多的產業對手,作為對照組。

你是亞孟森,還是史考特?

當年的南極對決,亞孟森因為做足準備,冷靜、有效率,最後成功達陣。


相反地,史考特不但準備不周,接連誤判形勢,還把失敗歸咎於惡劣天氣和其他不幸,「運氣沒有在我們這邊,」他在遺言中吐露。

然而,柯林斯認為,同樣面對險惡逆境,亞孟森證明了,成功其實與運氣好壞(by chance)無關,而是出於自發的選擇(by choice)。

他所展現的領導特質,研究團隊發現,正好就是這些「十倍勝」公司,強渡動盪激流還能勝出的關鍵:

一、狂熱的紀律:環境愈混亂,愈需要嚴守紀律。穿越南極大陸時,亞孟森訂下了嚴格的每日行軍進度,而且不貪心、不偷懶,絕不因為天氣好就多走一點,天氣惡劣就少走或不走。柯林斯把這種紀律,稱為「二十英里行軍」法則(the 20 miles march)。

成功企業也是這樣,不論景氣好壞,嚴守紀律都有助於專一。

你也許無法掌握許多外在因素──金融市場、顧客、地震、全球競爭、科技演變,但紀律可以讓你在不確定與混亂中,找到專注的焦點,一路前進不迷失。

二、以經驗為依據的創意:亞孟森的所有決策,都以經驗為依據。為了學習極地生活,他跑去與愛斯基摩人同住,熟悉雪橇和極地犬的用法,而且詳讀其他人寫過的資料,學習如何設立補給站。利用這些經驗一步步摸索,讓他獲得了成功。

面對不確定,最怕急就章。你應該從測試做起,「先射子彈,再射大砲,」柯林斯說。

很多人以為,iPod等突破性的熱門產品,都是某些天才憑空想出來的創意。事實上,它們的誕生,都歷經了反覆測試:先射些子彈,看看是否命中目標,建立準確度以後,再大膽下注(射大砲)。



三、建設性的疑懼:亞孟森因為害怕缺糧,準備了三倍的食物;而史考特以為帶的份量剛好,結果不夠。史考特只在每個補給站上方插一支紅旗子,但不好辨識,日後產生了許多困擾;而亞孟森則是在補給站兩邊,各插了十支黑旗竿子,想錯過也難。

把疑懼化為行動

柯林斯提醒領導者,永遠要為自己無法預料的狀況,做好準備。一定要問:「萬一……的話,怎麼辦?」而且,想辦法把疑懼(paranoid),化為行動。

他舉例,西南航空的創辦人凱勒赫,隨時都在為下一次的衰退,預做準備;微軟的蓋茲則深知,如何「把害怕轉為行動:維持樸素的工作空間、雇用更好的人才、儲備大量的現金,而且不斷開發下個版本的軟體,保持領先。」

柯林斯從研究中歸結,面對不景氣、混亂多變的世界,最成功的領導人不會大膽冒險,也不會大搞創新或大幅變動。

相反地,他們會比別人更加嚴守紀律、注重經驗而非直覺、偏好持續的改善升級,而非爆發性的突破。

創新雖然重要,但他們更重視的,是如何有步驟地創新(scale innovation):先慢後快,逐步引進改變,找出有潛力的發展方向後,迅速投入。


他們應對世界快速變動的方法,不是「快速決策」或「快速行動」,而是維持「明確、有條理、前後一致」(specific, methodical, and consistent, SMaC)。

眼前的衰退陰霾下,柯林斯從這些「十倍勝」企業與領導人身上,所看到的致勝關鍵,為準備迎接景氣寒冬的企業,提供了最有用的啟示與參考。

比爾蓋茲給畢業生的十一項人生建議


Williamson labs ^ | FR Post 1-24-05 | BILL GATES

BILL GATES' 11 RULES THAT STUDENTS DO NOT LEARN IN SCHOOL

In Bill Gates' new book (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 he lays out 11 rules that students do not learn in high school or college, but should. He argues that our feel-good, politically-correct teachings have created a generation of kids with no concept of reality who are set up for failure in the real world.
  • RULE 1 - Life is not fair; get used to it.
  • RULE 2 - 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 self-esteem. 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 RULE 3 - You will NOT make 40 thousand dollars a year right out of high school. You won't be a vice president with a car phone, until you earn both.
  • RULE 4 - If you think your teacher is tough, wait till you get a boss. He doesn't have tenure.
  • RULE 5 - Flipping burgers is not beneath your dignity. Your grandparents had a different word for burger flipping, they called it opportunity.
R
  • ULE 6 - If you mess up, it's not your parents' fault, So don't whine about your mistakes, learn from them.
  • RULE 7 - Before you were born, your parents weren't as boring as they are now. They got that way from paying your bills, cleaning your clothes and listening to you talk about how cool you are. So before you save the rain forest from the parasites of your parents' generation, try "delousing" the clothes in your own room.
  • RULE 8 - Your school may have done away with winners and losers, but life has not. In some schools they have abolished failing grades; they will ask as many times as you want to get the right answer. This doesn't bear the slightest resemblance to ANYTHING in real life.
  • RULE 9 - Life is not divided into semesters. You don't get summers off and very few employers are interested in helping you find yourself. Do that on your own time.
  • RULE 10 -Television is NOT real life! In real life people actually have to leave the coffee shop and go to jobs.
  • RULE 11 - Be nice to nerds. Chances are you'll end up working for one.
比爾蓋茲在某個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對畢業生提出十一項極為睿智的人生建議與畢業同學共勉之

  1. 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接受吧。
  2. 這個世界並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來的成績,然後再去強調你的感受。
  3. 你不會一離開學校就有百萬年薪、 你不會馬上就是擁有公司配屬手機的副總裁,二者你都必須靠努力賺來。
  4. 如果你覺得你的老闆很兇,等你做了老闆就知 道,老闆是沒有工作任期保障的。
  5. 在速食店打工並不可恥,你的祖父母對煎漢堡有不同的看法:機會。
  6. 如果你一事無成,不是你父母的錯,所以不要對自己犯的錯發牢騷,從錯誤中去學習。
  7. 在你出生前,你的父母並不像現在這般無趣,他們變成這樣是因為忙著付你的開銷、洗你的衣服、聽你吹噓你有多了不起。所以在你拯救被父母這代人破壞的熱帶雨林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間吧。
  8. 在學校裡可能有贏家輸家,在人生中卻還言之過早。學校會不斷給你機會找到正確答案,真實人生中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9. 人生沒有寒暑假,人生不是學期制,沒有哪個雇主有興趣幫你尋找自我,請用自己的時間來做這件事吧。
  10. 電視上演的並非真實人生。 現實生活中每人都要離開咖啡館去工作。
  11. 對書呆子好一點,你未來很可能就為其中一個工作。

要像別人飽飽的口袋要先學習他的腦袋!

財富不會從天而降!除非下一個被閃電打中的是你!

接受新資訊抓住機會付出決心和行動力!

自己的未來自己掌握!自己價值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