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8

廈門有個「台灣農民村」

2011/10/27 
【新華社】

在廈門集美,有一個小小的村莊,一條長2公里的鄉村公路邊上,聚集了10多家台商農場,有種菜、養花、種水果、養鵝……這就是廈門擁有台商農場最多的村莊雙嶺村。


蔡林秀琴就是其中一員。2000年,隨著兩岸交流的熱絡,蔡林秀琴離開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台灣桃園縣,開始到海南、廣東珠海、福建廈門考察,想要到大陸找一塊土地休閒養老。最後,她選定了廈門集美雙嶺村,從當地農民手裏租下110多畝地,辦起了現代農莊。


「當時選中了這裡,是綜合了好幾個因素的,看中了這裏閩南文化和台灣桃園同種同根,語言上交流起來沒有問題,此外離機場又近,再加上大、小『三通』,回家也方便。」蔡林秀琴說。


第一年,她在110多畝地上種下了楊桃、火龍果、芭樂、柳橙、葡萄柚等台灣品種果樹。第二年,她擴大了種植,租下了150多畝地,這個規模一直維持到現在。


「一開始就是在不停地嘗試,各種水果都栽了些,後來不斷地摸索,現在就只種了火龍果、芭樂、芒果,這些比較好活,另外留了20畝地種菜。」蔡林秀琴說。


在蔡林秀琴自建的一排農舍前,上百畝綠油油的芭樂和芒果樹已挂了不少拳頭大小的果實,屋後就是她的菜地,上海青、空心菜等蔬菜綠意滿畦。環繞著她的小屋,是連片的如仙人掌般的火龍果枝藤,紫紅的火龍果在綠色枝藤中若隱若現。


蔡林秀琴洗了幾個芭樂、切了一盤火龍果請記者品嘗。一嘗之下,青色的芭樂滑膩香甜、紫紅的火龍果清甜多汁,口感果然不一般。


「像這種紅肉火龍果,就是從台灣引進的。」蔡林秀琴說,現在她的果樹品種都是台灣引進的,栽種技術也是。當初和她一起的還有一個台灣的技術人員,這麼多年下來,她已經學會了全套的栽種技藝,一個人就可以解決農莊的技術問題了。


蔡林秀琴笑道,剛到廈門時,覺得自己還蠻時髦的,現在,「已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了」。她伸出雙手給記者看,手上留了好多道火龍果刺出的傷痕。


「果實一成熟,我就全批給了當地的果品經銷商。我這裏的水果口碑還是很好的。」蔡林秀琴自豪地說。


在雙嶺村,滿目都是綠色的田園畫面,傳統的閩南紅磚厝和嶄新的現代農舍參差散落其間。蔡林秀琴說,這一帶這十年的變化簡直是「天差地別」,剛來時這裡「鳥不生蛋」,連路燈都沒有,沒水沒電,自己打井,現在到處是高樓大廈,「連山上都有路燈了」。


除了蔡林秀琴,這裡還有十來戶台灣人家,尋一塊地,種花、種菜、養蜂,過起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田園生活。


來自台灣彰化的許基炫是最早紮根這裡的。1999年,許基炫投資100多萬美元,租下100多畝地,辦起了園藝公司,只種葉子不種花是他的園藝公司特色。在他那100多畝的苗圃裏,欣賞一盤盤形狀各異、儀態萬千的觀葉植物,人們會由衷地驚嘆,原來綠葉並不比鮮花遜色。


在台商的引領和帶動下,目前雙嶺村的村民已經改變了原先傳統農業的模式,走上了現代觀光農業的道路。


在許基炫到來之前,雙嶺村的農田裏種植的是清一色的稻子。他熱情地引導村民種植虎尾蘭等觀葉植物,幫助他們尋找銷售渠道。現在,已經有30多名村民成為他的員工,而且雙嶺村已經有了1200多畝花卉種植基地。


2006年,廈門市首個正式掛牌的花卉合作社——集美區雙嶺農富花卉苗圃合作社正式成立,已經有70多戶種植戶參加了合作社,種植的小盆栽花卉品種上百個,出口產品以「虎尾蘭」為主打品種,主銷日本、韓國等國外市場,年行銷額200多萬元。


【2011-10-27 新華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