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也會患上骨質疏鬆,體重偏輕的人,確是要注要。適當的運動和正確的飲食可以為我們減輕患上骨質疏鬆的機會。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骨質疏鬆預防及治療中心醫生蔡德基指出,體重偏輕的人,確是一個危險因素。中國女性100磅以下,男性115磅以下,已是危機。
不久之前中大亦發現,年輕厭食症患者體重過輕,骨質疏鬆的程度,居然與80歲的長者無異。蔡德基稱,基於他們營養不良,攝取鈣質及鎂質不足,十分消瘦,才使骨質密度偏低。
30歲前為儲骨期
他指出,一般中國人到了30歲,便到達骨質密度的高峰期(PeakBoneMass)。換言之,中國人的優勢,儲骨期可長達30年。可是,體重偏輕的人,此時卻未必到達理想的骨質密度水平。再加上沒有運動及營養不均,女性於更年期(約40至50歲)後,立刻出現骨質疏鬆亦不奇怪。
●30歲以前﹕正增長,即「造骨細胞」較「破骨細胞」活躍
●30至40歲﹕平衡,「造骨細胞」及「破骨細胞」活躍程度相若
●停經後﹕負增長,「破骨細胞」反佔上風,較「造骨細胞」活躍
「待有骨質疏鬆才理會,已經太遲。」蔡德基稱,要有健康的骨骼,兒童期開始建立很重要,否則人口中便有很多潛在的骨質疏鬆個案,特別在人口老化的社會,整體的醫療費用會很昂貴。
不可不知的是﹕
●有研究顯示,早在嬰兒未出生時,孕婦如吸煙,對胎兒未來的骨骼發展也有不良影響。
●女性一般在更年期開始,骨質流失加劇﹔男性約晚5至10年(約60歲)。
●若錯過最初30年的造骨黃金期,也應攝取足夠鈣質及運動,雖然不可以令骨質密度上升,但可保持,不致流失太快。
運動維持骨質密度
據該中心的小冊子指出﹕「當骨骼負荷的強度及密度達到一定水平時,骨骼細胞便會移往及集結於受壓的範圍,並釋放出骨膠原。這個現象加上鈣沉澱便能強化骨骼﹔相反,骨骼長期負荷不足,它的強度便會減弱。」運動就是為身體增加負荷的方法。
蔡德基稱,負重運動例如緩步跑、遠足、太極及舉重,都可加強骨質,皆因骨骼的成長,要依靠身體承受的負荷。相反,像太空人長期在無重狀態下生活,骨骼沒有承受負荷,沒有刺激骨質細胞生長,會加快骨質流失。所以,運動是維持骨質密度不可缺少的。
健康骨骼飲食指引
●避免蛋白質過量﹕攝取過量蛋白質會加速鈣質流失。每天進食4至6肉、家禽、魚及豆類便可。
●減少吃鹹﹕高鹽食物,如罐頭食品、醃製肉及菜、臘味、豉油、鹽及味精等調味料,會加速體內水分流失,令鈣質比平常流失多,增加患骨質疏鬆機會。
●維他命C有助鈣吸收﹕每天進食2至3個水果,包括高維他命C的橙、木瓜、芒果、草莓及奇異果,和最少6至8蔬菜(1碗半至2碗),如西蘭花、番茄、芥蘭、白菜或菜心,有助鈣質吸收。
●吸收維他命D﹕維他命D增強人體吸收鈣質能力,每天曬15分鐘太陽,有助體內維他命D合成。
●攝取足夠鈣質﹕奶類製品、豆類及十字芥花科蔬菜(如西蘭花)等都含豐富鈣質。
●均衡飲食﹕遵從飲食金字塔的原則,五穀為主,配以適量蔬菜、水果、奶類、肉類及豆類,能預防骨質疏鬆及其他和飲食有關的疾病。
(中大賽馬會骨質疏鬆預防及治療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