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羅印冲/台北報導】 2011.11.23 02:44 am
1946年台灣新生報刊登的公派生考試公告。
(國家圖書館資料圖檔)
台大校友鐘明宏曾在大陸經商,因緣際會下得知高中同學的父親,是1946年國民政府公派到大陸進修的學生;有感於這群人波瀾起伏的人生際遇,他付出一年多時間,親自走訪生活在北京、上海和哈爾濱的公派生,期盼為這些「被歷史遺忘的台灣人」留下文獻紀錄。
鐘明宏去年五月起,著手蒐集公派生有關資料,並前往大陸,探訪仍生活在對岸的公派生。昨天他接受本報訪問時說,促使他做這件事的動機很簡單,就是想為這些曾懷抱理想的台灣人,留下些許歷史紀錄,儘管過程中遭遇極大挫折,仍未中斷他的腳步。
為使資料齊全,鐘明宏翻遍手頭可查到的文獻,除長期從事文史工作的藍博洲,曾在廿年前出版的「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書中,簡單提到公派生之事,台灣沒有其他人做過相關研究;福建師範大學教授黃新憲,曾在04年發表題為「1946到49年台灣學生求學祖國大陸考」論文,但多數資料都引自藍博洲的書。
鐘明宏回憶走訪這些長者的過程,言詞中仍帶著激動。這些白髮蒼蒼的公派生看到年僅卅出頭的他,都說出一樣的話,「你來得太晚了!」;更讓人沮喪的是,還有人質疑他記錄這段歷史的動機,認為他是銜命來蒐集資料,「你後台很硬吧?」「誰派你來的?」,感受五味雜陳足。
鐘明宏表示,國民黨敗逃到台灣後,這些公派生也被捲入時代洪流,近三分之一的公派生滯留大陸,無法返台與家人團聚;部分公派生加入共產黨或解放軍,但也有人被抓去勞改或流放邊疆,甚至在文革中喪命,「他們是不見容於兩岸的台灣孤兒」。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大陸台灣人的地位提高,公派生漸受重用,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公派生,是曾任大陸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張克輝,也是歷來台灣人在大陸任職的最高政府官員。兩岸關係改善後,公派生終於得以回到台灣故鄉,但國民黨政府早就抹煞這段歷史,也撤銷公派生的身分和戶籍。
鐘明宏已完成十萬字的文字紀錄,包括十多位公派生的口述歷史和資料彙整,有拿下首屆文科榜首的尤寬仁,也有同年進入北大經濟系、現定居日本的楊威理。他說,這些公派生曾以台灣人的身分,在兩岸風起雲湧之際,樹立知識分子精神,這些故事應該傳承下去,「我們唯有知道前輩創造的精神,才能知道未來該往何處去」。
歷史倒帶
1946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舉辦一場考試,錄取一百名台灣青年,公費派往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廈門大學等校進修;兩年後,教育處再錄取50名公派自費生前往大陸。當局希望藉此培育台籍菁英,以有效治理台灣。
這些人是台灣史上首批正式登陸求學的見證者,也是一群從未見諸正式史料、被歷史遺忘的台灣人;65年過去,半數以上的公派生都已過世,尚在世的則散居在世界各地。國民政府敗退台灣後,滯留大陸的公派生淪為命運多舛的台灣孤兒。 (記者羅印冲)
1946文科榜首尤寬仁念北大 文革被關2年
【聯合報╱記者羅印冲/台北報導】 2011.11.23 02:44 am
1990年尤寬仁(圖中戴花圈者)初次返回台灣故鄉,並與親友合照。
(鐘明宏/提供)
1946年公派生文科榜首尤寬仁在北大時期的半身照。
(鐘明宏/提供)
1946年以文科榜首頭銜,錄取國民政府公派北京大學西語系進修的尤寬仁,故鄉在台灣的屏東恆春。由於景仰當時北大校長胡適的風範,他毅然決然踏上北大人的道路,沒想到國共戰後留在大陸的他,文革時期被扣上國民黨特務的罪名,被關押在監獄兩年,一生命運多舛。
根據鐘明宏訪查資料,尤寬仁曾在1944年四月,進入日本東京青山學院工學院就讀,抗戰勝利後,如同許多在日求學的台灣人,中斷學業返回台灣;由於胡適是當時聞名中國的學者,在得知公派生考試後,他決定到北大念書,學成施展抱負,一圓追隨胡適的夢。
國共戰後,尤寬仁選擇留在大陸,起初還能在中央編譯部門從事自己喜歡的翻譯工作,但就在1954年四月,他被調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務處,同年十二月再轉調圖書館館員。他被調離中央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他具有台灣人背景之故。
幾年後,動亂的文革十年拉開序幕,尤寬仁因突出的外語專才,被扣上「裡通國外的特務間諜」罪名;更糟的是,因為他曾留學日本、具台灣身分,再被扣上「日本特務」「國民黨特務」等罪,直接被關押在監獄兩年,還來不及多看剛出生的女兒兩眼,就被打入大牢。
尤被關押期間,妻子受盡折磨,嚴酷的生活壓力讓她無法承受,精神狀態出了問題,總是幻想有人要謀害她家;文革結束後,尤家日子並未平靜,1978年除夕前後,妻子因精神病發作,用菜刀先殺了女兒,隨後再自殺。尤寬仁付出家破人亡的代價,見證那段瘋狂年代。
大陸改革開放後,尤寬仁獲得平反,並在哈爾濱工大擔任教師;1980年,尤晉升為工大副研究員,最後以此身分退休。90年八月,尤終於獲准返台探親,儘管踏上故鄉土地,父母親都已過世;回到屏東老家,雖解思鄉之情,也讓他不勝唏噓。
2000年八月,尤寬仁病逝台北,他的親友將骨灰埋在恆春老家,與父母祖墳相鄰,從此不再分離。語言學者石成泰評價尤寬仁,認為他的一生際遇,可折射出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普遍命運,懷才不遇、漂泊一生、甘於平淡且回歸塵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