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陳致畬/綜合報導】 2011.11.15 03:17 am
據統計,目前大陸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數量已超過數萬處,但能做到文化產業群聚的不到5%,且超過九成名不副實,根本就是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趁機圈地牟利大賺一筆。
據經濟參考報引述某個投資文創產業園區的企業負責人表示,為了避免樓市調控影響,透過申請文化產業個案轉個彎來拿土地,且假借文創產業還能拿到最便宜的土地,以後土地增值就已經夠賺了。
於是,眾多的投機分子假借文創名義,開始新一輪的圈地運動。許多企業看到文創產業的發展前景和政策支持,從原來的高爾夫、度假村搖身一變也變成文創產業園區。
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投資建設文創產業園區已變成臭銅味太重,一些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將文化產業園區作為「貼政績金」、「賣地產錢」的管道。
據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范周表示,這些文創園區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文創產業的旗幟,利用發展文創產業的優惠政策,在裡面開的是餐飲、服裝、體育用品,園區變了味道。
這些園區都非常打出吸引人的概念,例如「文化產業示範基地」、「藝術園區」、「歷史文化產業集聚區」、「設計創意產業園」、「國際傳媒集聚區」、「動漫產業基地」等應有盡有,但卻只有少許幾家相關產業的公司而已。
陳少峰表示,目前全大陸文創產業園區數量驚人,雖然國家承認的只有1,300個,但實際估計可能1萬3,000個都不止,在區縣鄉鎮都會發現其身影,但能做到文化產業群聚效應的不到5%。
陳少峰指出,僅上海市市級文創園區就100多個,北京市市級有30個,區級至少上百個。有些園區占地面積很大,入駐文化企業卻寥寥無幾,規模較大、較知名的企業更是屈指可數,總體特徵是「園區不少、產值不大、企業不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