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7

中國性教育 爭議中前行

2011/11/16 
【新華社】
日前發佈的《廣東省中學生性健康教育研究報告》調查顯示,近半中學生批評目前的性教育太保守;不久前發生在上海的女中學生賣淫事件令人瞠目結舌;上個月,更有南京部分高校拒絕安裝校園安全套售賣機……近期以來發生的這些事,讓人們再度反思中國性教育現狀。


性,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一直是一個隱秘話題。電影《山楂樹之戀》描述的「文革」歲月中,少女靜秋曾陪朋友去醫院墮胎,在看到周圍人們的審判眼神時,與老三和衣躺在床上的靜秋陷入恐慌的猜想:自己會不會也懷孕了?這是虛構的電影場景,卻也折射了改革開放前中國人關於青春與性的真實感受。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談論性被看做是一種罪惡和禁忌。


「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社會變革帶來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個人更多自由的獲得,使性教育和性文化有了存活、發育和成長的98所中學試點開設《青春期嘗試》選修課,上海社科院出版的《青春期教育》成為全國第一本性教育教材。試點兩年後,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聯合發佈《關於在中學開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標誌著性教育被正式納入中國教育內容。


中國傳媒大學「80後」學生王曉與許多同齡人一樣,在小學時經歷了學校初次開設「生理衛生課」引發的心理波瀾。她這樣形容當時的情景,老師們遮遮掩掩的態度,學生們在底下好奇而羞澀地竊笑。「老師們會在課堂上說,男孩女孩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會出現第二性徵,但具體的內容就跳過不談,讓同學們自己回去看書。」


王曉說,開課之初,面對眾多學生公開談性,可以理解老師的不自然。不過,經過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漫長探索,雖然中國社會日漸開放,課堂上的性教育依然有些「猶抱琵琶半遮面」。


在關於性30年,但在中國幾千年對性的避諱中,性教育的普及還是欲說還休。「我就很少選擇去選修學校的性教育課程。」蘭州大學的馬威告訴記者,學校很早以前就開設了性教育的選修課。大一時,有些同學也選擇了去修習這門課程,但堅持上完的人並不多。「老師講的,同學們大多都已經知道,但同學想知道的,老師恰恰不會講。」這導致儘管性教育如火如荼展開,人們對性的了解依然停留在表面的認知。


廣東省性學會會長張楓指出,現在中學性教育的內容單一化,多為「青春期的心理」、「性的生理髮育知識」,但像「性道德與法律」、「男女交往的方式」等教育內容基本空缺。性教育專家劉達臨表示,中國性教育對人格教育方面的重視遠遠不夠。


首都師範大學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僅5.39%的小學生能正確選出全部隱私部位,16.37%的小學生完全不知道隱私部位有哪些。大學校園中,性知識、性安全的意識也比較43%的大學生承認經常被與性有關的念頭所困擾。這種結果,與人們長期以來被禁錮的傳統保守觀念、不健全的性教育有關。張北川認為,在從前長期禁錮的影響之下,相較於社會觀念和行為的迅猛變化,近20年來學校性教育還是嚴重滯後。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開始認識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由於父母自身缺乏系統的性教育以及社會意識長期對性的回避,最終使性教育無法全面進行。


「性教育絕對不只是性器官、性生理知識,還涉及心理、社會交往等方面,學校必須補上這一課。」張楓說,家長和學校要破除性神秘,強調愛情的嚴肅性,增強學生對性的責任感。「學校應該是最好的性教育基地。」廈門大學的研究生張羽沛說,來自校園的熏陶,比其他渠道更系統和科學。中國教育部門開始把性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今年9月,教育部發佈了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基本要求,包括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等心理健康課成為大學生的必修內容。上海、北京、江蘇等地部分高校隨後對課程予以優化設置和調整。


張羽沛認為,性心理課程的「必修化」,將讓「性教育更加理性與開放,是中國性教育的有益探索」。這也是不少大學生的觀點。信息時代的到來也讓健康性觀念的傳播有更加開放的平臺。從「談性色變」到「開放討論」,人們通過更多渠道去揭開這個話題的面紗。


中國性教育正努力與世界先行的國家同步,在英國、瑞典、芬蘭等國家,性教育從兒童期開始就系統起步。9月,北京市推出性教育讀本《成長的腳步》、河南鄭州一家私立幼兒園推行「真人版」布娃娃,這些都引發輿論譁然。這些聲音有支持,也有反對,但值得欣喜的是,社會已經開始用更加開放的視角正視性教育。「性健康是一種人的基本權力,在兩千多年對性意識的壓抑下,中國性教育正在爭議中前行。」張北川表示,推動性教育需要教育部門和其他政府部門更多的共同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