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7

彭博資訊專欄/技術官僚 才是歐洲救火隊

【經濟日報╱維斯庫西(Gregory Viscusi)】 2011.11.17 02:53 am

 

歐洲至今已有四個民選政府成了債務危機的犧牲品,而上周希臘和義大利政府倒台並非選民一手促成。

雅典和羅馬分別任命了新總理,志在推行不受歡迎的財政緊縮政策。這和過去50年間每當民主手段失效時,歐洲領導人起而掌控政策制定的做法雷同。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負責人艾里克森(Fredrik Erixon)說:「如果選民有發言權,歐元區根本無法建立。這是精英政治的計畫,但並不意味是糟糕的政策。」

在前任總理遭政治盟友拋棄、導致國會無法通過歐元區其他成員國要求的法案後,希臘和義大利總統分別任命前央行官員帕帕德莫斯,以及曾任歐盟執委會委員的學者蒙提擔任總理。

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索14日在巴黎說:「他們上台並不只因為他們是技術官僚,也因為由無黨派人士來凝聚政治共識比較容易。畢竟不同黨派間存有強大敵意。」

過去推動27個成員國建立歐盟,以及現在拯救歐盟的行動,多半都得仰賴這群執政的精英。歐盟決策通常在各成員國間的部長級會議上制定,歐盟執行機構歐盟執委員會也由各國政府任命。

歐盟是法國技術官僚莫內(Jean Monnet)的構想,最早在1951年把六個國家的煤炭和鋼鐵產業集合起來,進行統一管理。1957年,這六國簽署了羅馬協定(Treaty of Rome),將合作範疇拓展到其他經濟領域。

1952年歐洲議會雛形誕生時,該機構沒有立法權,其成員也並非由選舉產生,情況持續到1979年才改變。幾年後開始簽訂新條約,歐洲議會的決策影響力才越來越強。

1992年6月,愛爾蘭公投批准了創立歐洲共同貨幣的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同年9月,該條約在法國驚險過關。丹麥原先在1992年6月否決該條約,但隔年5月批准了修改版本,使其有權選擇放棄歐元。

《歐元:新全球貨幣之爭》(The Euro: The Battle for the New Global Currency)一書作者馬許(David Marsh )說:「貨幣聯盟由始至終就是個政治和商界領袖提出的構想,過程中並沒有與公眾進行過多的溝通交流。」

另一方面,擬議中的歐洲憲法2005年相繼在法國和荷蘭遭公投否決後,這項提案已被擱置。其替代方案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只在愛爾蘭進行過公投,2008年初次表決遭到封殺,直到隔年第二次公投才通過。

歐洲改革中心資深研究員懷特(Philip Whyte)指出,雖然希臘和義大利任命新總理,使其不必冒可能加重金融市場動盪的風險提早舉行大選,但由非政治圈技術官僚組成的政府也難以彌補歐元的先天缺陷。更糟的是,他們還被迫推行財政緊縮政策,這可能進一步打壓兩國經濟,推高負債水準。

懷特說:「歐元有些嚴重的結構缺陷連技術官僚也束手無策。少了財政和政治同盟的貨幣聯盟,本質上就很不穩定。」

現在歐元區貨幣秩序只能靠歐洲央行(ECB)維持。一票以德國為首的國家拒絕考慮發行歐洲債券,理由是可能侵犯各國的主權。

最近數月歐洲央行收購義大利和西班牙公債的數量很有限,也從未公開力挺這兩國的公債。ECB 9月曾致函給義大利政府,要求削減支出、加稅和革新勞動市場,作為收購義國公債的條件。

經過兩天協商,義國新總理蒙提16日成功組閣。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負責人克林布羅克霍夫說:「在議會民主政治中你不能靠外星人幫忙,(技術官僚)還是得取得多數支持才能推動政策。」

(作者Gregory Viscusi是彭博資訊專欄作者/編譯莊雅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