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2

伊爾艾朗專欄/失落的美國…可能比日本慘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 2011.11.02 04:14 am

 
美國決策者曾自信滿滿地保證,日本的情況不會「在我國發生」;美國曾沾沾自喜地宣稱,日本之所以出現「失落的十年」,是因為決策不夠積極、公司治理和政治領導都很差勁。但現在是跟這些自信和看法說再見的時候。

歐美決策者正逐漸了解日本已經歷一段時間的情況:經濟若受困於結構性障礙和資產負債表過度擴張,管理起來就非常棘手。

若不大幅調整決策方法的效率,這種體認也許會導致社會對美國可能「日本化」的疑慮擴大,讓人擔心美國面對此難關時,可能應付得比日本還要糟。

美國依舊發覺,儘管已祭出多項財政和貨幣刺激方案,但經濟就是無法一口氣從嚴重的衰退中復甦。經濟成長力道不足,失業和未充分就業仍居高不下,平均失業期屢創新高,青年和教育程度較低的族群更是首當其衝,貧富差距將更懸殊。

低成長代表美國無法自過去十年的金融過度擴張中「安全地去槓桿化」,因此經濟面臨重陷衰退的風險。

經濟在這種時候衰退,是很駭人的事,不論從經濟、社會、政治和制度的角度來看,都是如此。除失業危機外,美國近四分之一的屋主,積欠的房貸比他們房產的價值還高。由於政策利率已近乎零一段時間,加上財政赤字高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9%左右,因此目前的政策彈性相當有限。

美國目前一一發現的狀況,日本都已痛苦地了解過:後泡沫時期的經濟既複雜又難解。

要讓一個曾陷溺在槓桿和大幅舉債中的經濟體清醒並不容易,在其成長面對結構性阻礙、政治系統破壞所有改革的努力,且全球經濟走弱、又承受新的金融問題時,要其醒悟更加倍困難。

據我推測,今後幾個月就會開始有人寫到美國經濟可能要日本化的議題,這點很容易料得到,比較困難且有爭議的,是討論的重點會隨時間演化,轉而評估美國和日本的異同點。

日本雖已經歷多年低成長,但經濟規模仍維持一定程度,社會緊張情勢也沒有升高。

日本社會在艱困情況下,還能因應得相對良好,有賴兩種重要的特質,但這卻是美國所欠缺的。首先,美國沒有像日本那麼強的社會凝聚力,因此社會安全網絡無法像日本在經濟低迷時期那樣有幫助。其次,美國既沒有日本淨債權國的地位,也無法讓國際收支平衡產生盈餘,所以緩衝比較少。

鑒於上述情況,美國會發現自己較難以應付多年的經濟和就業緩慢成長、所得與財富不均惡化。經濟成本將墊高、金融缺陷更大、社會後果更具體。

因此,美國的民意代表和決策者,必須對國家可能「日本化」的風險更加念茲在茲。他們也必須了解,萬一美國真的日本化,這個國家能應付此風險的金融和社會緩衝比日本少。他們愈早體會,美國就愈有機會能運用此刻尚稱強大的能力,解決政策癱瘓,移除結構性和債務阻礙,創造更多工作和經濟成長。

美國一度看不起日本,因為日本無法處理經濟問題。這種情況已不復見,美國就像日本,慢慢了解後泡沫時代的經濟多麼艱困。

怕的是美國也會發現,自己缺少某些日本用以應付長年來經濟停滯的特質。

美國已沒有時間可浪費,應繼續推動這幾周來儘管小卻很重要的進展。如果不這麼做,美國的經濟命運最後可能比日本還糟。應盡一切努力,讓此風險降至最低。

(作者Mohamed El-Erian是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編譯廖玉玲)

【2011/11/0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