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香港特派員 李春】 2011.11.14 03:01 am
北京目前最大的新鮮事,是一間「行業性報紙」,出來挑戰三大官媒之中一的中央電視台。
這事緣起,是「人民郵電」報以頭版刊載長文,大標題「駁央視對電信、聯通涉嫌價格壟斷的報道」。報導出街,各方嘩然,中央電視台暫時沒有一絲聲音。
所謂涉嫌壟斷,是中央電視台的「新聞30分」節目,訪談大陸國家發改委官員,官員指名道姓的說正在對中聯通、中電信展開壟斷價格的調查,還說如果坐實,將罰款多少。
如果以領導人的老花眼去看,絕對以為「人民郵電」報是人民日報,一樣的報頭,都是毛澤東的字體,版式一模一樣。如果人民日報跟中央電視台幹起來了,那還得了。但「人民郵電」也不一般,因為其過去是郵電部的機關報,過來名義上掛著電訊管理局這個領導單位,實則大家都知是工業與信息化部的兩份機關報之一。
同時,中央電視台雖然被認為是一家大的國家電視台,但其領導機關,是原廣電部現廣電總局。中央電視台不是廣電總局的「機關台」,但對廣電總局絕對唯命是從。
眾所周知,電信、聯通兩大電訊企業,是中國人民最痛恨的國有壟斷企業之一,所以當中央電視台播出壟斷調查的新聞時,各方是以半信半疑的眼光在看,半信是相信壟斷總沒好下場,半疑是不相信官方會真的調查。
當郵電報對中央電視台反擊之時,民間沒人同情中央電視台,也沒人去反駁郵電報;官方相關的部門,從當事人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到其他相關的部門,沒有一個出聲。
同時又被揭出,中央電視台的新聞,涉嫌是為廣電總局張目,因廣電總局正是工信部的老對頭,兩家在電訊業的「三網合一」上鬥得厲害,現在是由暗鬥轉向明戰,先派自己的傳媒來打仗而巳。
嚴重來看,這個事件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來說,有驚天動地的意義,一點不誇張,因為終於有對國有壟斷企業的調查,而且有比較明顯的傾向,就要壟斷企業認錯低頭。所以說不管其成功與否,起碼是「破冰」之舉。
收小範圍來說,這次壟斷調查,起源於中國大陸「寬帶不寬」,瓶頸是卡在互聯網接入網上,這是由電信、聯通變相壟斷造成。有人說,這個問題不解決,就不只是中國百姓被強收高額電訊資費的問題,而是寬頻巳成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全球80多個國家都制定了國家寬頻發展戰略,中國大陸還在壟斷,就可能失去競爭力和發言權。
本來當事各方和相關各方,互為鷸蚌和漁翁,但現在看來,這一事件雖有「破冰」的偉大意義,但由傳媒作戰,挑出部門之爭公開化,令事件很快就會被「和諧」,反壟斷可能跨出半步又收腳,令整個事件,只有鷸蚌相爭亂鬥,沒有獲利的漁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