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14日電】 2011.11.14 02:20 pm
投資建設文化產業園區「變味兒」了。一些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竟將文化產業園區作為「貼政績金」、「賣地產錢」的管道。經濟參考報報導,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目前全中國文化產業園區、集聚區數量已逾萬家,但其中真正能做到文化產業集聚的不到5%,反而流於企業圈地牟利的管道。
據了解,一些園區占地面積很大,入駐的文化企業卻寥寥無幾,規模較大的、較為知名的企業更是屈指可數。對此,陳少峰說,「量大質不高」是文化產業園區的總體特徵,也就是說,園區不少、產值不大、企業不多。
「文化產業項目我全賠了也無所謂,反正地拿到手了;地現在都不批了,藉文化產業我還能最便宜地拿到地,以後地的增值,都能讓我賺夠。」一位投資打造文化產業園區的企業負責人如是說。
於是,眾多的投機分子,藉文化的名義,開始了新一輪的圈地運動。有關專家表示,很多地方將「 文化」二字作為吸引開發商進入的動力,主要在於項目帶有公共利益性,土地價格非常便宜,配套費用低,手續簡單,開發成本相對較小。而有些企業為了避免樓市調控影響,於是透過申請投建文化產業項目來曲線拿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