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2

哈維爾23日下葬 多國政要出席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11.12.21 08:16 am

布拉格街頭20日有一對年輕人在已故總統哈維爾的畫像前點蠟燭。
(美聯社)
捷克官方19日宣布,將於23日為已故總統哈維爾舉行國葬,並宣布21日到23日三天為全國哀悼哈維爾的國喪期,全國降半旗。

帶領絲絨革命、推翻捷克共黨政權的哈維爾18日病逝。捷克總統克勞斯宣布,定於23日中午在布拉格的聖維特大教堂為哈維舉行國葬。

法國總統沙克吉、德國總理梅克爾、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及夫婿、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以色列總理裴瑞斯等外國政要可能參加葬禮,弔唁這位革命英雄。

另外,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喬治亞和斯洛伐克的總統已確定會參加葬禮。

哈維爾生前好友、捷克外長史瓦辛柏格表示:「捷克和全歐洲失去20世紀最重要的捷克人,國家為他舉行隆重葬禮,令人欣慰。」

哈維爾為共黨統治時期的異議劇作家,1989年發動不流血革命,推翻共黨政權,1989年到1992年出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成捷克與斯洛伐克,斯洛伐克也定23日為國喪日。

哈維爾在捷克人民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首都布拉格一座原為教堂的建築物前,民眾不畏低溫,排成長長人龍,等候瞻仰哈維爾的遺容。

隊伍中,曾為哈維爾的幾本著作擔任編輯的珍.吉蘭卡說:「我很欣賞他的勇氣、他的高貴人格、他的理想,他為我們犧牲奉獻。」

曾在哈維爾70歲生日派對上演出的小提琴家哈娜.朱瓦,手裡捧著一束鮮花,她說:「我們很悲傷,他的離世,是莫大的損失。」


哈維爾 台灣有情有義的朋友

【聯合報╱謝小韞/台北市文化局前局長、台北市政府參事(台北市)】 2011.12.21 02:03 am

 
哈維爾逝世的噩耗傳來之時,我剛讀完流亡作家貝嶺今年八月出版的新書《哈維爾:一個簡單的複雜人》。

二○○二年二月,紐約時報在哈維爾總統卸任當天,特別發表社論指出:「哈維爾作為總統沒有留下明顯的政治遺產,給世人留下的啟示卻是,國家領導人的品格極為重要。他在總統任內始終言行誠實,顯示其個人的道德高度,無論是捷克或其他地區,都因哈維爾而變得更美好!」

在《哈維爾:一個簡單的複雜人》書中,對於總統一職的特質,王丹〈對談哈維爾:哈維爾對台灣的意義與啟示〉一文表示:「不只是捷克產生了哈維爾,哈維爾也提昇了捷克。台灣似乎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政治家,不以選舉為目的,而是為人類生存的理想而付出。」貝嶺也認為,哈維爾不是只以執政為訴求目的的國家領導人,總統應該有超越黨派的治國理念,並具有國際關懷視野。台灣雖然在國際上的地位比較特殊,但是國家領導人仍應該對道德有所堅持,如哈維爾的國家雖是蕞爾小國,卻因哈維爾的領導,而受到歐盟及國際的尊敬。

李昂對哈維爾的《獄中書》評價很高,認為是人類歷史上不可忽視的成就,因為它結合了政治與文學。貝嶺也認為《獄中書》將不朽,因為是哈維爾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對人類的「存在」狀態,進行了深刻的反省與探究。

我曾經問貝嶺有關〈哈維爾與布羅茨基〉的論爭背景時,他說︰「這兩人在〈紐約書評〉上的一來一往論辯,是人類思想史上重大的論戰。」對於這一個世紀的人類浩劫,其發生的原因,哈維爾與前蘇聯流亡詩人布羅茨基各有看法。哈維爾認為,兩人必須直接見面深談,才能解決其思考上的歧異。這一邀約未及實現,卻因布羅茨基於一九九六年一月的突然過世,而成為思想史上的遺憾。

貝嶺特別解釋,哈維爾曾經對他說明,捷克與蘇聯的經驗不同,捷克史上對人性的摧殘沒有像蘇聯那樣殘酷,所以,雙方對人性及問題的看法不盡相同。

今年四月三日,打算赴台籌備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的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在北京被捕。貝嶺於四月五日急赴布拉格找哈維爾尋求協助,哈維爾和他劍及履及地邀請八位歐洲重要文化精英,聯署一封公開信給溫家寶總理,呼籲中國政府應立即無條件釋放艾未未;四月八日起,歐洲各大媒體陸續發佈了此一公開信。六月廿二日,在溫家寶總理訪問德國前夕,艾未未被大陸當局有條件釋放。

從一九七七年捷克《七七憲章》面世起,貝嶺就開始注意到哈維爾;這位中國流亡文人,用一種「莽撞」的方式,於一九九五年六月哈維爾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時,衝向講台,向哈維爾自我介紹,因而導致一九九九年九月在布拉格的總統府與哈維爾會面,之後成為惺惺相惜的朋友和合作者。因為貝嶺的引介,在台灣發行了總共八本的中文正體字版哈維爾專書,還有了哈維爾二○○四年的訪台之行。

台灣以曾擁有哈維爾這位有情有義的偉大友人為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