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9

遂昌•湯顯祖:譜一曲跨越時空的文化戀歌

2011/12/15 

【新華社】

「原來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於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婉轉如鶯、一唱三嘆的行腔,軟糯糯地纏繞耳邊,周圍頃刻安靜下來,仿佛穿越到另一個時空,只剩下清雅幽遠。


遂昌,一座古樸幽深清新的山城,長煙落淡墨,秀水繞城廓,是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之一湯顯祖主政地和世界文學名著《牡丹亭》原創聖地。


明代偉大文學家、戲劇家湯顯祖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至二十六年任遂昌知縣。遂昌經歷對湯顯祖《牡丹亭》的創作有巨大的現實影響,他在作品多處流露了任職遂昌時的感受和作為。


為了紀念湯顯祖,遂昌人把縣城北街四弄一座保存最好的明代民居「陳家大屋」設立為「湯顯祖紀念館」,以寄托對這位父母官、文化大師的緬懷之情。蔥蘢林海之中,蒼翠青山之側,「湯顯祖紀念館」靜默數百年,而今曆歷訴說起歷史氤氳。


「玉茗堂前朝復暮」,青苔深深的卵石,親吻著往來過客;冬日暮靄夾雜著縷縷青煙,撩撥著路人心弦;青磚黑瓦古木間,瓦肆巷陌蒼穹下,人們在不經意間與文化大師湯顯祖展開一場對話,進行了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戀。


湯顯祖在任期間,「遂昌十番」得以傳播,這項民間藝術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是以笙、簫、九雲鑼、梅管、提琴、鼓板、雙清、三弦8種樂器輪番演奏若干曲牌的一種器樂演奏形式,因其演奏曲目主要是崑曲曲牌,也稱「崑曲·遂昌十番」,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全球化進程中,不同的民族都在對本土文化資源進行「後現代」的整合。湯顯祖作為中國文化孕育出來的偉大戲劇家,不僅是中國文壇的奇葩,也為世界戲劇文化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館內,《牡丹亭》清音嫋嫋,不絕如縷;館外,市井喧囂,一派繁華。


「在現代都市中,快速運轉的生活裹挾著人們麻木前行,忙碌成為生活的常態,嚮往的安寧清雅已是奢望。」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孝德表示,《牡丹亭》的節奏和當時民眾的生活經歷相吻合,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現代人卻習慣於節奏很快的金屬樂音。


「這背後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文明。實際上,現代人更需要的返璞歸真、『潤物細無聲』的養心之聲,現代社會文化應逐步培養起『慢文化』。」張孝德說。


這也是遂昌正在倡導的城市文化生態。在這座文化底蘊濃厚的縣城裏,不論垂髫小孩或耄耋老人,都能吟唱崑曲。由戲曲與茶藝完美結合的遂昌「崑曲茶藝」,在中國茶藝表演形式中獨樹一幟。


為了傳承經典,遂昌在「崑曲十番」發祥地石練鎮石坑口村建立了傳習基地,在各校園創辦傳承教學基地;組建「遂昌崑曲十番古樂坊公司」,搭建了一個由村、鎮、縣三級聯手傳承,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鮮活舞臺。


目前,遂昌已有「石練十番」「女子十番」等6支表演隊,300多名青少年、80多名民間音樂愛好者學習「崑曲十番」,共同保護、開發、傳承著「崑曲十番」。


為了扮演好杜麗娘的角色,24歲的遂昌女孩朱潔純三年來晨起練功,夜深演奏。「昆劇的美在於雅。詞雅、曲雅、舞雅,那是一种經過提純之後的美,要在生活中體會。」朱潔純言語之間有一種比同齡人更多的知性優雅,這源於遂昌湯顯祖文化的熏陶。


古樂坊總經理、指導老師陳敏民感恩於這份傳播湯顯祖文化的工作,「給我帶來的是獨特的心靈享受,那種安逸、抒懷、感念讓人難以忘卻」。


人們往往埋怨生活中的美太稀薄,實際上,湯顯祖和《牡丹亭》文化傳達的永恒的「至情至性」,正源於和中國傳統從未斷絕過的日常生活中。只是匆匆行走在現代快車道上的新貴們往往沒能積澱出這樣的生命經驗。


在古樸城墻的一隅,邂逅湯顯祖,邂逅杜麗娘與柳夢梅,文化之旅令人神曠神怡。小城遂昌,填補著現代人追尋古樸的空白,重拾起對中國古老文化丟失已久的記憶。



【2011-12-15 新華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