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9

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

‧區慕彰、羅文華 2011/12/16 
 中國銀行前身為清末1905年成立的大清戶部(財政部)銀行,是中國的第一家官方銀行。1908年該行改組為大清銀行;1911年,大清銀行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銀行,其功能相當於當時的中央銀行。 


【前言】
本書共八章,旨在尋找中國銀行業的本源和脈絡,抽絲剝繭,以史為軸,討論中國銀行業的方方面面。範圍從認識銀行的始祖票號、貨幣發展、討論中國的外資、華資和中央銀行,到更大的課題包括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如何從百年前中國的巨大變遷中走到今天?香港如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銀行格局發生了那些變化?台灣銀行業走的路和大陸又有什麼區別?

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

2006年,中國銀行在港招股上市,其附屬機構中銀香港分行亦遍佈全港,幾乎要與豐、生等傳統大銀行抗衡,實力不可低估。雖然其招股書上,對自身的歷史只是略略幾筆帶過,事實上,這是一家親身見證中國近代史的老店。它曾為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亦曾因納入政府部門而成為某些大官員的私人提款機,甚至私人印鈔廠。

中國銀行前身為清末1905年成立的大清戶部(財政部)銀行,是中國的第一家官方銀行。1908年該行改組為大清銀行;1911年,大清銀行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銀行,其功能相當於當時的中央銀行。

1912年2月,清帝溥儀遜位,清朝正式滅亡,大清銀行也隨之改變。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時,臨時政府財政總長陳錦濤在孫中山、袁世凱及商股股東同意下,將大清銀行改組為具有中央銀行權利的中國銀行(以下簡稱中行),有代理國庫、發行鈔票的特權,和當時的交通銀行共同履行中央銀行的職能。

1916年,袁世凱為籌集軍費,下令中行及交通銀行停兌,即不准兩總行向市民將紙幣兌現回白銀。此令一下,遂掀起軒然大波。幸好當時一班由海外留學返國的年輕銀行家,包括26歲的張嘉璈(字公權)和34歲的陳光甫,認為一旦停兌,不只中行信譽破產,連帶所有中國其他銀行的聲譽都將受打擊,這樣中國金融業要擺脫外國銀行束縛就非常困難。於是,這班上海中行年輕管理層,堅持不理停兌的命令,並以訴訟之計(類似港人的司法覆核)拖延執行袁世凱的命令,又獲外資銀行如上海豐銀行及當時社會各界的支持,令上海中行避過危機。此後張嘉璈四處勸募商股,使當年的商股超過了官股。至1923年,中行在張氏的領導下,基本上成為商辦銀行,擺脫了北洋政府的控制。

而袁世凱因企圖恢復帝制,不得民心,受到反對,只得於1916年3月(稱帝百日後)宣佈撤銷帝制,之後羞憤而死。其後,中國進入了混亂的政治時代。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組成了國民政府,中國銀行又再次捲入政治風雲。

國民政府成立後,擬定成立中央銀行。在籌備過程中,時任財政部長宋子文在陳光甫的建議下,一度考慮將中國銀行改組成中央銀行,條件是新銀行的名稱必須為「中央銀行」;政府的股份要多於商股。這個條件遭到中國銀行張嘉璈的「婉言謝絕」,新的中央銀行遂另行籌設。

1928年國民政府另立中央銀行,第一任中央銀行總裁為當時財政部長宋子文。宋子文在開幕禮上說,成立中央銀行的目的有三:(1)統一全國之幣制,(2)統一全國之金庫,(3)調整國內之金融。

在設立中央銀行的同時,國民政府頒佈《中國銀行條例》,改組中國銀行為「政府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負責代理一部分之國庫事宜,並加入官股500萬元,合原商股共2,500萬元。但此時商股仍佔80%,實行總經理負責制,基本上仍向資本主義發展。改組後的國際匯兌銀行(即中國銀行)仍由張嘉璈任總經理。在其精心經營之下,中行的各項經營績效均居國內銀行首位,遠遠領先於中央、交通及其他銀行,能與海關、郵政局並駕齊驅。

中國銀行的雄厚實力及不斷擴大的版圖,引起了蔣介石的覬覦。為了實行金融壟斷,國民政府必須控制中國銀行。於是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再次對中行實行改組,增加官股1,500萬元,以當年金融公債撥款,合原股4,000萬元。由國家財政部指派董事,當時財務部長孔祥熙(上海四大財閥家族之一,出生於山西,蔣介石的連襟,其妻宋靄齡是蔣介石的妻子宋美齡的姐姐)指定宋子文為董事長,總經理一職由宋漢章擔任。而在中行任職22年的張嘉璈則被免職,調到鐵道部擔任部長一職。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曾說:「任何一位偉大的企業家,血液總流有一些理想」,張嘉璈的行為正印證了這句話。1976年5月,張嘉璈在接受採訪時,談及這次調職曾說:「財政當局要拿銀行當國庫,我卻以為銀行就是銀行,國庫是國庫,這點意見不合,是造成我離開中央的最大原因。」國民政府成功了,中國銀行經過此次改組,從此被納入南京政府的運作,成了國庫,一直到國民政府1949年戰敗逃離至台灣。

接任張嘉璈的中國銀行董事長宋子文,也是大有來頭。其父是牧師及富商宋查理,亦是孫中山從事革命的支持者,其本人則與大姐宋靄齡的丈夫孔祥熙、二姐宋慶齡的丈夫孫中山、妹妹宋美齡的丈夫蔣介石關係密切。蔣、宋、孔、陳亦被稱為國民政府的四大家族。

宋早年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求學,後到美國取得哈佛經濟學碩士及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於紐約花旗銀行見習,故一般人都認為宋的財經觀念優於孔。後者只是山西票號出身,對於現代財經沒有太大了解。在宋子文接任中國銀行董事長之後,加強對分支行的嚴格管理,調動各行的資金,並擬定業務方案,制定標準。此外宋子文還特別重視發展銀行的國內外業務,在國內建立更多的分行,並在1936年6月和1937年7月分別設立了新加坡分行和紐約分行。

由於宋子文的特殊身份和嚴格的經營管理,在他領導中行期間,中行的業務顯著提升,但實際增長速度卻遠遠落後於通貨膨脹的速度。故自1942年起,中行則開始落後於中央銀行。1944年,孔祥熙取代宋子文成為中國銀行董事長,宋子文則升任中央銀行總裁。

至於宋子文本人,1943年時,《亞洲華爾街日報》報導其資產估計為七千萬美元,投資美國通用汽車和杜邦公司,可能已是全球首富了。他曾長期擔任要職,且擁有巨額財富,宋子文長期被指責為國民黨貪污腐敗的代表之一。美國政治作家墨爾米勒宣稱,蔣介石曾質疑美國政府沒有依約把援助金錢送到中國,杜魯門卻反指此乃中國政府貪污,跟杜魯門本人及美國政府毫無關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宋子文經香港轉到美國三藩市隱居,時任駐美大使胡適對他的評價是「子文有不少長處,只沒有耐心」。1971年,宋於一個小型宴會用餐時,因誤吞雞骨而被鯁死,終年77歲。

關於宋子文的財產問題,根據遺產分割書,他名下非固定資產為100萬美元,不動產價值約400萬美元。為此,很多學者及歷史專家認為,宋子文不懂中國官場,人際關係惡劣,所謂宋子文貪污公款成為巨富的說法,多是源於政治上的誹謗。2004年,宋子文在美國稅務管理局的檔案被公開,美國胡佛研究院據此研究得知,宋子文曾為中國向美國求取軍事和財政支援而殫精竭慮。宋子文的日記中,記有其辭去台灣中國銀行董事長職務時的話:「外界於我之毀謗,毫不在乎;為國家民族之責任,淡然處之」。新華網在2008年12月5日,曾發表〈真實的宋子文:清廉奉公 以國家富強為抱負〉的文章。

蓋棺定論本非易事,圍繞宋子文的爭議,想來也將繼續。至於中國銀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國銀行。原總管理處隨民國政府遷往台灣,至1960年在台重新開業。在台機構部門於1971年改名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2006年8月間和台灣交通銀行(Chiao Tung Bank)合併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Mega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大陸地區的各分支機搆部門則收歸國有,繼續以中國銀行行名營業。

(本文轉載自區慕彰、羅文華新書《中國銀行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由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