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9

在現實中堅守崗位的「織女」

2011/12/16 
【新華社】


43歲的律春霞很愛說話,記者每次都需要打斷她滔滔不絕的細數才能提問下一個話題,但和其他女性不同的是,她的聲音聽起來格外渾厚沙啞。「從20歲開始,我就在廠裡工作。原來嗓子很好,但紡織廠裡噪音大,說什麼都得喊出來,後來慢慢嗓子就變啞了,以後永遠都是這個聲音。」律春霞指著喉嚨說。


河北省石家莊的傳統手工紡織歷史悠久,而近代機器紡織工業開始於1922年,上世紀50年代,政府先後成立了第一至第六棉紡織廠。曾幾何時,石家莊市的棉紡織業蜚聲海內外。據律春霞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自己目前所在的河北石家莊常山紡織集團叫石家莊市紡織局,1998年開始,國有企業進行「優化組合」,於是石家莊第一至五棉紡廠被整合到一起成立上市公司——石家莊常山集團,在募集5億多人民幣後,集團又成立了新公司——石家莊常山恒新紡織有限公司。「『恆新』的意思就是『誠心永恆,開拓創新』。做紡織工人,誠心很重要,因為工作強度很大,環境也比較吵,沒有恆心、誠心,很難堅持。」律春霞一邊換上紡織工人淡綠色的工作服一邊說。


來到紡紗車間,溼熱空氣撲面而來,巨大的機器轟鳴聲反而給人一種無聲世界的感覺,除非大聲喊話,否則只看到對方嘴巴在動。律春霞走起來大步流星,壯實的身體倣佛在跑動,記者稍不留神,就會在100多台機器之間把人跟丟。上百個織布機有節奏地上下襬動著,織布機發出的震動似乎也帶動地面隨之震動。一群女工有序地穿梭在一台台織布機前,或忙著裝梭,或忙著檢查被攪亂的棉線。


室外呼嘯著北風,氣溫在5攝氏度左右,已有人穿上厚厚的大衣。在室內,女工們卻身著短袖T恤。棉線在紡織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棉線才不會打結。這個溫度一般都控制在28-30攝氏度左右。為了緩解工人的悶熱,整個廠房在臨近墻壁的位置,分別裝上4個半徑1米左右,看起來像時鐘的大型空調,但對於一間面積上千平方米、封閉嚴密、有百來台機器運轉的廠房,這4臺空調的作用實在是杯水車薪。


工人們告訴記者,布場的工作是整個織紗過程中最辛苦的一個環節,相比織紗,整經(將棉線紡成一筒筒的)、漿紗(清洗棉線)等程序就輕鬆多了。織紗的過程就是整經、漿紗、穿筘、布場和整理,經過這5個程序,一根根線就成一匹匹紗了。隨著時代發展,車間裡的設備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但終究要人來操作,工人們的看臺數量逐漸提高。


「過去每個人看5台機器,現在每個人看15臺。」30歲的工人王冕說。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律春霞告訴記者,現在能踏實下來安心學習紡織技術的人越來越少了。「紡織工作辛苦,但我們的工資很多年還停留在每月2000元左右,這樣的收入和其他行業比起來自然沒有吸引力。」收入不高,工作強度大,使得紡織廠很多年都面臨招工困難。就恒新紡織有限公司而言,目前工人數量只夠剛剛好開啟現有設備。不過,律春霞表示,工作多年的老紡織工人還是不願意離開這裡去私人的紡紗廠區,儘管那裡工資要高一些,能達到3000元左右。「國有企業幫我們上五險一金,而且管理也比較正規,對我們來說有保證。」律春霞說。



【2011-12-16 新華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