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4

美國的衰落時刻

‧NEWSWEEK 2011/11/04 
 美國是否已失去曾讓它如此偉大的東西呢?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要告訴你美國如何能夠避免眼前的崩塌。 


【撰文/台灣英文雜誌社】

不要叫我「衰落烏鴉嘴」。我真的不相信美國(或是更廣義的來說:西方文明),正以某種漸進的方式,呈現必然的衰落。


但是,這並不是因為我是那種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總相信丘吉爾的看法,認為美國做的事永遠都是正確的(儘管有時它不盡正確時,也是因為實在沒有別的路可走)。


在我看來,文明並不是有起有落,然後逐漸衰落的──不是像四季或是人生的七個階段那樣無法避免或是可以預期。歷史並不是個光滑的拋物曲線那樣的波峰波谷一個接一個。歷史呈現的形狀更像是一個急劇變陡的斜坡,可能會突然墜落就像個懸崖一樣。


如果你不懂我說的是什麼,去印加失落的城市:馬丘比丘看看。1530年時,印加人在秘魯安第斯山脈傲視一切。但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有著馬匹、火藥、致命疾病的外來侵略者便粉碎了這個帝國。今天遊客仍能看到那些存留至今的廢墟。


文明不會逐漸衰落而是直接崩塌的這個想法,啟發人類學家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2005年的書:《崩塌》(Collapse)。但戴蒙的焦點放在以人為的環境災害作為崩塌的原因,這也是當時盛行的看法。但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我採取一個更廣闊的視野。我的觀點是,當你回顧過去文明的歷史時,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大部分文明崩塌的速度,無論崩塌的原因為何。


羅馬帝國並不是靜靜地逐漸衰落下降,如歷史學家所聲稱那樣。而是在第五世紀初的幾十年內崩塌的:被野蠻的侵略者和內部分歧等混亂而造成。僅僅一個世代,廣闊的羅馬帝國的都會顯得年久失修,溝渠管道損壞,原本輝煌的交易市場則淪為冷清一片。



【本文譯自《NEWSWEEK》NOV07/2011,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