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1

「亞馬遜化」的災難

‧麥可.韓默 2011/11/07 
 時下許多行銷的混亂情況,都與亞馬遜脫不了干係。雖然該公司在普及電子商務上面居功厥偉,但它間接造成了困惑四起、大眾恐慌,和知名公司的許多災難。這些災難是公司害怕被「亞馬遜化」終結,而因應不當所引起的。 


【前言】
本書原文書出版已十年,這是中文的最新修訂版,韓默提示的九個議題至今仍是許多企業全力以赴的目標。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很喜歡《議題致勝》這本書,因為作者是個非常了解商業實務及關鍵運作系統的人。

「亞馬遜化」的災難

在電子商務裡的「企業對顧客」(B2C)這個領域,亞馬遜的名號最響叮噹。它最早以網路書店起家,如今賣的東西從電子用品到音樂成品不等。它的成功創造了一個常被使用的新詞,那就是「亞馬遜化」,意思是眼見生意被熟悉網路的競爭者搶走,因為競爭者直接與顧客交易,省掉通路費用。一九九九年和二000年中的某幾個月,管理顧問及財經記者不斷述說「亞馬遜化」前程似錦,幾乎嚇壞了幾乎所有產業的主管。為了不僅只是渡過危機,而且還想展現沈著和對大勢的瞭若指掌,許多主管便以擁抱「去中介化」的態度,四處網羅懂網路行銷的人才。

時下許多行銷的混亂情況,都與亞馬遜脫不了干係。雖然該公司在普及電子商務上面居功厥偉,但它間接造成了困惑四起、大眾恐慌,和知名公司的許多災難。這些災難是公司害怕被「亞馬遜化」終結,而因應不當所引起的。如同法國紅酒不耐運輸而無法行銷四海,亞馬遜罕見的營運模式也很難四處推廣。其實,亞馬遜的一炮而紅,首推明智地選擇書籍做為主要商品。不像其他消費品,書籍在許多方面,的確是電子商務的最佳貨品。大部分讀者買不買書,用不著太多資訊,只要下列資訊即可做決定:作者、書名、主題、書評和他人推薦。這些資訊都能藉網路傳給一個可能會購書的顧客。亞馬遜確實比許多書店更能有效散播書訊。

然而,對於其他多數產品,像沙發、帆船、西裝等等,顧客需要直接體驗才會決定是否購買,而網路無法複製這種經歷及試用的感覺。大多數人買沙發的時候,都會試坐沙發、感受是否舒適、質感是否貼心、顏色與客廳或書房是否相配,然後才下決心。這些體驗全都無法輕易從電腦螢幕上獲得。別的不說,即便螢幕百分百呈現貨品原色,依舊複製不出親睹貨品顏色的臨場感。

其實書不僅容易為顧客選擇,對亞馬遜來說,書還方便運送。書既小又輕,很容易用貨車載送。相形之下,直接從製造工廠把沙發運至顧客家中,價錢可就高得買不起。這正是為什麼沙發和大多數產品,常搭配其他產品,先由滿載的大卡車送到離顧客較近的地方,然後打散運貨,各自再由小貨車送到只有幾哩之遙的顧客家中。這種轉運站,我們早有了一個名字,那就是「店舖」(stores)。

此外,亞馬遜還幸運地無須每送一本書,便派一位公司代表去教顧客如何讀這本書、如何把書放入書架、解釋書中複雜的章節,或是修繕書中毀損的頁數。換句話說,書這種產品,無須示範、安裝、支援或維修,但大多數產品免不了這些手續。

真相是,對多數產品而言,想藉網際網路免去中間人,實在是天真而不切實際的幻想。有了經銷中間人,多數產品雖然成本提高,但價值跟著增加。這些中間人不只是產品從廠商到最終顧客途中的一連串驛站,他們還提供最終顧客需要的附加價值,而這些附加價值,廠商因地理位置不適中而無法提供。中間人能夠幫助顧客挑選和取得產品,提供支援和維修等服務。傳統通路的問題,像成本過高、存貨過多、資訊不易流通,都真實可見,並沒誇大,但解決之道絕非將它們全部剔除,支持一個「省去中間人」模式。這樣作只會「以亂易亂」。

「為」顧客送產品

比較好的作法是,製造商與中間商共同合作,巧妙搭配各自能力,創造既能為顧客謀取最大價值、同時又能將自身成本減至最低的物流系統。我們必須開始由外向內,站在顧客的角度,而不再是由內向外,從產品製造者和服務提供者的角度,來思考物流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語彙,不再是「給」顧客產品,而是「為」顧客送產品。也就是說,問題不再是廠商如何用最容易的方法脫手產品,而是如何用最好的方法,交付最高價值到顧客手中,畢竟顧客是製造商和中間商的衣食父母。


(本文轉載麥可.韓默新書《議題致勝》,由天下雜誌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