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丁予嘉】
2011.10.24 03:50 am
大概在9月初,Business week(商業週刊)登了篇頗有趣的文章,名為:How Apple plays the pricing(蘋果如何玩訂價策略)。在那篇文章的開頭,作者不免俗地將賈伯斯吹捧了一下,將蘋果產品的成功歸功於賈伯斯精準的眼光。緊接著,作者針對蘋果訂價策略的邏輯,又用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單字Decoy(誘餌),來表示蘋果的銷售手腕,實則是用了很多不同形式的誘餌,不過這也點出一項關鍵:原來產品不只要會做,訂價很重要,而且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在經濟學中的供需分析中,由於供給的「有形」相對於需求的「無形」,多數人只顧著精算供給,對於需求的假設卻是十分粗糙,而且多採用一些研究機構的落後調查,以致常在產能開出後,供不應求的缺口很快消逝,更糟的是,一窩蜂做出來的產品,往往同質性過高,且訴求的銷售對象都是同一族群,自然加劇產品的價格競爭,進而加速產業步入淘汰競賽,最後餅愈做愈小,每個創業英雄變成狗熊,巨額的投資就在雷聲大、雨點小的場面下尷尬收場。
不過,還是有些精明的業者,對自己產品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有良好的自知之明。一般而言,倘若知道自家產品存在相當的價格彈性,多數老闆都會善加利用,讓行銷策略更為多元,特別是對一些奢侈品,其訂價的藝術與維繫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息息相關。舉個例子吧,如果業者要鞏固某個時尚精品的地位,就得悉心觀察消費者購入產品的心態,究竟和景氣的波動存在何種關聯。換句話說,每一個的行銷策略可行與否,繫於業者是否可精確掌握消費者在不同時點的行為取向。
但這得小心,價格彈性可不能隨便亂用,尤其在景氣走滑大前提下,雖然偶爾給消費者打個友情折扣,顯得溫馨體貼,附帶賣些便宜的產品,也算是和藹可親,然倘若因此降了格,那還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這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問你,究竟是喜歡訂價5萬元的LV打對折賣給你,還是由廠商直接將零售價砍至2萬,5000元,然後還沾沾自喜地認為我在和你共體時艱呢?答案當然是前者!這其中的差別,正是在於前者「有照顧到消費者的感覺」,可沒有人喜歡認為自己時運不濟吧。
再回到蘋果的「誘餌」策略上,從iPod touch和iPhone的訂價高下其實就可一目了然。以蘋果官網的訂價為例,8GB、32GB、64GB的iPod touch售價分別是199、299和399美元,若同樣以這三種價位,卻可以買到容量相當且多了電話功能的iPhone 4S,看起來真不合理,對吧?蘋果當然不是笨蛋,iPod touch的超標訂價是用來「奠定」蘋果的精品價值,本來就沒有以價取量的打算,但對iPhone 4S而言,就有種買到賺到的感覺了!總之,只要能鞏固現有蘋果迷的優越感,再配合一些低價品的促銷,來吸引更多新粉絲的加入,日後再怎麼削一頓都行。反正做得好,就是雙贏策略,管它景氣波動,大小通吃。
所以,訂價成功的精髓,就在於廠商有沒有細膩地照顧到「消費者的感覺」。感覺對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自是「可深可淺、可長可短」,就算發球權落入了商家手中,消費者自然也是歡喜「買」、甘願受,外界看價格公不公道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合理的CP(Cost/Performance)值「自在人心」,這點,至少是盲目的跟隨者,應率先破除的迷思吧。(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
【2011/10/24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名家觀點/蘋果訂價的藝術 | 科技產業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6670597.shtml#ixzz1bgO6eul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